上樹蜈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樹蜈蚣 |
中文學名:上樹蜈蚣 拉丁學名:Rhaphidophora lancifolia Schott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目:天南星目 Arales 科:天南星科 Araceae 族:龜背竹族 Trib. Monstereae 屬:崖角藤屬 Rhaphidophora 海 拔:480-2500(48-2800) 命名來源:(廣西) 中國植物志:13(2):033 |
上樹蜈蚣(shàng shù wú gōng),學名:Rhaphidophora lancifolia Schott,俗名:小青龍、過山龍,是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崖角藤屬的植物。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西部、雲南西部至東南部等地,生長於海拔480米至2,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季雨林以及常綠闊葉林的樹幹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1]
上樹蜈蚣形態特徵
附 生藤本。莖粗壯,粗1-2厘米,綠色,攀援高度可達20米以上,多分枝,分枝常披散懸垂於樹幹周圍:花枝節間伸長,長1-2厘米;營養枝節間短縮,長僅1-2毫米;節環狀,具灰白色半月形葉痕(寬1.4厘米,高5毫米),節上生少量氣生根。
葉柄深綠色,長14-30厘米,基部粗3毫米,頂部關節膨大,長1-1.5厘米,關節以下具膜質葉鞘,上面具槽;葉片鐮狀披針形、卵狀長圓形、稀卵形,長25-40厘米,寬10-13.5厘米,不等側,常一側寬7-8厘米,另側4-5.5厘米;
先端長漸尖,基部斜圓形,一側渾圓,另側楔尖,薄革質,表面綠色,背麵粉綠;中肋背面隆起,表面略下凹,I級側脈7-8對,背面淡綠色,稍隆起,其間II、III級側脈5-7條,較纖細,平行,各級側脈均由中肋斜伸,至近邊緣弧形上升,細脈極不明顯。
花序頂生,基部膜質苞片披針形,長10厘米,包裹花序柄,早落;花序柄長7-10厘米,粗1厘米,綠色,頂部下彎;佛焰苞蕾時綠色,席捲成卵狀披針形,有長2-3厘米的喙,花時漸展開,輪廓闊舟形,肉質,二面桔紅色;
背面中央帶綠色,腹面基部淡黃色,長12.5厘米,寬4.5厘米,平鋪寬10厘米,先端驟狹漸尖,具長1-2厘米的喙尖,常從基部兩側折斷、後仰與花序軸成直角,花後脫落,遺以蒼白色的斜環形苞痕。
肉穗花序無梗,圓柱形,長7厘米,粗1.3厘米,上下等粗,先端鈍。花密,兩性,花葯紫色,與子房平齊或稍外露,子房黃色或淡綠色,角柱狀,頂部四邊形或不規則的五邊形,寬約3.毫米,中央下凹,柱頭縱向長圓形,黑色,略凸起,胚珠多數。
果序增大,長9厘米,粗1.5-2厘米。漿果灰綠色,種子多數,圓柱形,黃色,長1.5-2毫米。花期10-11月,果翌年夏秋成熟。
上樹蜈蚣分布範圍
上樹蜈蚣 產於中國雲南西部至東南部(北至峨山)、廣西西部。生長於海拔480-2500米;常附生於季雨林及 常綠闊葉林的樹幹上;攀援高度可達樹冠層。孟加拉及印度東北部也有。
上樹蜈蚣主要價值
該藥具祛風解毒、活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風濕痹痛、各種出血、跌打損傷、瘡腫癰毒、蛇蟲咬傷等。
上樹蜈蚣本種提示
本種佛焰苞二面桔紅色,先端有長2-3厘米的喙,肉穗花序短小,長為佛焰苞的2/3;葉片鐮狀披針形,壓干常變黑色,可以與大葉南蘇 R. peepla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