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声昆腔百年情(聂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声昆腔百年情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一声昆腔百年情》中国当代作家聂钦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声昆腔百年情

年前回乡,午后得空,便想出门去村中转转看看。家乡武义桃溪是有着“陶公后裔乡,江南桃花源”美誉的千年古镇,因“旧有桃花,沿溪千树”而得名。镇所在地陶村是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陶渊明后裔聚居地。

冬日的暖阳中,漫步来到了青石板铺就的幽静古街。古街两旁那饱受过沧桑岁月的双层木屋,镌刻着曾经繁华的印记,凝固着亘古不变的乡愁。在漫长的岁月中,它记录着家乡的历史与传说,诉说着家乡的昌盛与衰落。

古街边那家挂满主人剧照的老屋,播放着婉转悠扬的昆曲。这正是陶村草昆第一代传人徐凤鳌的故居。从小就常听爷爷很自豪地对人说,陶村昆班在全省“两台半昆班”中占了半台,但我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是半台。于是,喜欢听戏看戏的我,便带着疑问,进入这充艺术气息的老屋一探究竟。

走进故居的厅堂,就是昆曲坐唱班“儒琴堂”坐唱和排戏的地方,而厅堂前的天井,则是周围邻居们听戏看戏的场所。厅堂上依照当年坐唱班样式排列着桌凳乐器,让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艺人们在倾情演奏,天井中则站满了听得入迷的乡亲。

参观完徐凤鳌故居,看过草昆的介绍后,我终于对家乡的草昆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陶村的昆剧被称为“草昆”,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从发源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尊称为“百戏之祖”。昆剧以词曲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而著称。陶村的昆剧之所以称为“草昆”,是因为剧团多在农村草台和祠堂演出,观众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表演艺术上有别于正昆,自成一派,以“金华官腔”兼容宣平话为戏曲语言,唱腔节奏加快,音乐气氛强烈动作简洁粗犷,剧情紧凑精彩,成了深受四邻八乡农民喜欢的草昆

陶村昆剧的渊源,要从清未开始说起。当时从金华昆剧大本营,戏剧家李渔故乡兰溪迁居而来的药商徐凤鳌,和陶村本地的同龄人陶云芳志同道合,酷爱昆曲,常在一起吹拉弹唱。后来两人共同创办了“儒琴堂”昆曲坐唱班,在闲暇之时娱乐乡民。经历20年的发展后,眼见坐唱班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徐凤赘毅然决然的让三个儿子弃商从艺,把整个家族投入到了陶村昆曲的发展上。通过请进师傅教戏和外出学戏取经,扩大了规模和影响,并改名“翕如堂”。而后又扩建成立了半专业性质的演出班社“民生乐社”。

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后,在金华昆腔日渐萧条,濒临失传之际,唯有陶村昆班保住了这一剧种,和温州永嘉巨轮昆剧团、杭州国风苏昆剧团,成为全省仅存的“两台半昆班”。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爷爷说陶村班为全省的半个昆班。

徐凤鳌和陶云芳当年对昆曲艺术是有多大的热爱,才能把自己的一生和后代整个家族都投入到发展陶村草昆的事业中去,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顺着老街边上的清渠水流,信步来到村中剧院前。剧院虽大门关闭,却听得剧院里传来鼓乐之声。寻声而去,从剧院的后门进去便是戏台,原来是本村的昆剧团在排练。只见本村草昆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季贵平,何育美等人正指导着大家在排练昆剧《十五贯》。

在当天排练的演员中,好多都是儿时村中剧团的老演员,看着这些老演员在认真排练,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了小时候看他们排戏时的情景。

同屋的陶岳勋伯伯是剧团的正生,他为人和蔼,特别喜欢小孩子,小时候常常带我去村大会堂看他们排练。印象最深的也是他们在排练《十五贯》,岳勋伯伯演的是知县过于执。陶村草昆的第二代传人徐凤鳌的儿子徐五连是戏先生,给他们说戏教戏。他演的娄阿鼠灰谐滑稽,闻名八乡。他通过伸懒腰、打呵欠、老鼠抓痒等动作,再配以生动细腻的表情和眼神,将娄阿鼠这个无赖的贼态勾画的维妙维肖,令人捧腹。而最见功力的是第七场《访鼠测字》中的倒毛功。在被况钟测字说中所偷人家姓游后,为了表现娄阿鼠内心的震惊和慌张,坐在凳子上的娄阿鼠随即一头往凳子底下钻,非常敏捷地穿凳而出,动作干净利落,非常漂亮。这个动作叫作倒毛穿凳子,徐五连在五六十多岁时还能穿凳而出,足见其功力。很多人看陶村班的《十五贯》就是为了看他演的娄阿鼠,最期待的就是看倒毛穿凳子这个动作。

我那时在剧团看了排练后,回家也在堂屋有模有样的学起来。大人们看了都哄笑不已,夸我做的好,并起哄让我也来一个倒毛穿凳,我不知深浅,让一个叔叔坐在凳子一头,我就一头往凳子下钻,结果可想而知,头上撞了个大包,躺在凳子底下哭着起不来了。

[1]

作者简介

聂钦,系重庆市作协会员,公开发表各类作品1500余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