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鴞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鴞鳥》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長山楊令[1],性奇貪。康熙乙亥間,西塞用兵[2],市民間騾馬運糧。 楊假此搜括,地方頭畜一空。周村為商賈所集[3],趁墟者車馬輻輳[4]。楊 率健丁悉篡奪之,不下數百餘頭。四方估客,無處控告。時諸令皆以公務在 省。適益都令董、萊蕪令范、新城令孫[5],會集旅舍。有山西二商,迎門號 訴。訴有健騾四頭,俱被搶掠,道遠失業,不能歸,哀求諸公為緩頰也[6]。 三公憐其情,許之。遂共詣楊。楊治具相款。酒既行,眾言來意。楊不聽。 眾言之益切。楊舉酒促酹以亂之[7],曰:「某有一令[8],不能者罰。須一 天上、一地下、一古人,左右問所執何物,口道何詞,隨問答之。」便倡雲[9]:「天上有月輪,地下有崑崙,有一古人劉伯倫[10]。左問所執何物,答 云:『手執酒杯。』右問口道何詞,答云:「道是酒杯之外不須提。』」范 公云:「天上有廣寒宮[11],地下有乾清宮[12],有一古人姜太公[13]。手 執釣魚竿,道是『願者上鈎』[14]。」孫云:「天上有天河,地下有黃河, 有一古人是蕭何[15]。手執一本大清律,他道是『贓官贓吏』。」楊有慚色, 沉吟久之,曰:「某又有之。天上有靈山[16],地下有太山,有一古人是寒 山[17]。手執一帚,道是『各人自掃門前雪』。」眾相視覥然。忽一少年傲 岸而入,袍服華整,舉手作禮。共挽坐,酌以大斗[18]。少年笑曰:「酒且 勿飲。聞諸公雅令,願獻芻蕘[19]。」眾請之。少年曰:「天上有玉帝,地 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20]。手執三尺劍,道是『貪官剝皮』[21]。」 眾大笑。楊恚罵曰:「何處狂生敢爾!」命隸執之。少年躍登几上,化為鴞[22],沖簾飛出,集庭樹間,回顧室中,作笑聲。主人擊之,且飛且笑而去。

異史氏曰:「市馬之役[23],諸大令健畜盈庭者十之七[24],而千百為群,作騾馬賈者,長山外不數數見也[25]。聖明天子愛惜民力,取一物必償其值,蔫知奉行者流毒若此哉!鴞所至,人最厭其笑,兒女共唾之,以為不 祥。此一笑,則何異千鳳鳴哉!」

翻譯

長山縣有個姓楊的縣令,為官極其貪婪。康熙乙亥年間,朝廷往西部邊疆用兵,購買民間的騾馬運送軍糧。楊縣令以此為藉口,大肆搜刮,將地方上老百姓的牲畜搶了個乾淨。周村是商人云集的地方,每逢集日,車水馬龍。楊縣令率領手下走卒,明火執仗,在集上搶奪了不下數百頭牲畜,各地商人,無處控告。

當時山東各縣縣令都因有公務全在省城裡。正好益都縣的董縣令、萊蕪縣的范縣令和新城縣的孫縣令在旅店裡會聚到一起。有兩個山西商人在門外大聲喊冤。原來,兩位商人有四頭健壯的騾子,被楊縣令搶了,出門在外,又遠離家鄉,丟失了財產,沒法回家,懇求各位老爺給講講情。三縣令覺得他們可憐,答應下來,於是便一塊去拜訪楊縣令。楊縣令置酒款待。酒席上,三人說明來意,請楊縣令還給商人騾子,楊縣令不聽。三人苦勸,楊縣令忙舉杯勸酒,不讓他們說下去,說:「我有一個酒令,不能對的罰酒。這個酒令必須是說一個天上的東西,一個地下的東西,還要說個古人。左問手拿什麼東西,右問嘴裡說什麼話,隨問隨答。」自己先行令,說:「天上有個月輪,地下有個崑崙,有個古人叫劉伯倫。左問手拿什麼東西,回答是『手持酒杯』,右問嘴裡說什麼話,說是『酒杯之外的事不要提』。」范縣令接着說:「天上有廣寒宮,地下有乾清官,有個古人叫姜太公。手持釣魚杆,嘴裡說是『願者上鈎』。」第三個是孫縣令,也說道:「天上有條天河,地下有條黃河,有個古人名叫蕭何,手拿一本《大清律》,嘴裡說是『贓官贓吏』。」楊縣令一聽,臉上不自在,沉吟了一會兒。說:「我又有了一個:天上有座靈山,地下有座泰山,有個古人叫寒山。手裡拿把掃帚,說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三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有慚色。

忽然,一個少年從門外昂然進來,衣着華麗整潔,對四人舉手行禮。大家一塊請他坐下,拿大杯讓他喝酒。少年笑着說:「酒先別喝。聽見各位大人正行酒令。我也湊上一個。」大家便請他說,少年說道:「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個古人是洪武朱皇帝,他手持三尺劍,說是『贓官應該剝皮』。」大家大笑。楊縣令憤怒地罵道:「哪裡來的狂徒竟敢如此!」命羞役抓起來。少年一躍,跳到桌子上,變成了一隻鴞鳥,沖簾飛出,落到院子中的樹梢上,回顧室中。口裡作人笑聲。主人忙拿東西打它,鴞鳥笑着飛走了。

異史氏說:「朝廷向民間徵購騾馬的事件,使得縣官們十之有七都是健壯的牲畜充斥在自家的庭院,而以千百頭為一群,作騾馬生意的人,在長山縣之外卻不常見了。聖明的天子愛惜老百姓的財力,取一件東西必定以同樣的價值償還,怎知奉命而行的人卻如此為所欲為呢!貓頭鷹無論到哪兒,人們都最討厭它的笑聲,兒女們總是一起唾罵它,認為它的笑是不吉利的徵兆。可是這一次貓頭鷹的一笑就截然不同了,在人們的心目中,大概它和鳳凰的嗚叫聲沒有什麼區別吧!」[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