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鸮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鸮鸟》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长山杨令[1],性奇贪。康熙乙亥间,西塞用兵[2],市民间骡马运粮。 杨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周村为商贾所集[3],趁墟者车马辐辏[4]。杨 率健丁悉篡夺之,不下数百余头。四方估客,无处控告。时诸令皆以公务在 省。适益都令董、莱芜令范、新城令孙[5],会集旅舍。有山西二商,迎门号 诉。诉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也[6]。 三公怜其情,许之。遂共诣杨。杨治具相款。酒既行,众言来意。杨不听。 众言之益切。杨举酒促酹以乱之[7],曰:“某有一令[8],不能者罚。须一 天上、一地下、一古人,左右问所执何物,口道何词,随问答之。”便倡云[9]:“天上有月轮,地下有昆仑,有一古人刘伯伦[10]。左问所执何物,答 云:‘手执酒杯。’右问口道何词,答云:“道是酒杯之外不须提。’”范 公云:“天上有广寒宫[11],地下有乾清宫[12],有一古人姜太公[13]。手 执钓鱼竿,道是‘愿者上钩’[14]。”孙云:“天上有天河,地下有黄河, 有一古人是萧何[15]。手执一本大清律,他道是‘赃官赃吏’。”杨有惭色, 沉吟久之,曰:“某又有之。天上有灵山[16],地下有太山,有一古人是寒 山[17]。手执一帚,道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众相视觍然。忽一少年傲 岸而入,袍服华整,举手作礼。共挽坐,酌以大斗[18]。少年笑曰:“酒且 勿饮。闻诸公雅令,愿献刍荛[19]。”众请之。少年曰:“天上有玉帝,地 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20]。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21]。” 众大笑。杨恚骂曰:“何处狂生敢尔!”命隶执之。少年跃登几上,化为鸮[22],冲帘飞出,集庭树间,回顾室中,作笑声。主人击之,且飞且笑而去。

异史氏曰:“市马之役[23],诸大令健畜盈庭者十之七[24],而千百为群,作骡马贾者,长山外不数数见也[25]。圣明天子爱惜民力,取一物必偿其值,蔫知奉行者流毒若此哉!鸮所至,人最厌其笑,儿女共唾之,以为不 祥。此一笑,则何异千凤鸣哉!”

翻译

长山县有个姓杨的县令,为官极其贪婪。康熙乙亥年间,朝廷往西部边疆用兵,购买民间的骡马运送军粮。杨县令以此为借口,大肆搜刮,将地方上老百姓的牲畜抢了个干净。周村是商人云集的地方,每逢集日,车水马龙。杨县令率领手下走卒,明火执仗,在集上抢夺了不下数百头牲畜,各地商人,无处控告。

当时山东各县县令都因有公务全在省城里。正好益都县的董县令、莱芜县的范县令和新城县的孙县令在旅店里会聚到一起。有两个山西商人在门外大声喊冤。原来,两位商人有四头健壮的骡子,被杨县令抢了,出门在外,又远离家乡,丢失了财产,没法回家,恳求各位老爷给讲讲情。三县令觉得他们可怜,答应下来,于是便一块去拜访杨县令。杨县令置酒款待。酒席上,三人说明来意,请杨县令还给商人骡子,杨县令不听。三人苦劝,杨县令忙举杯劝酒,不让他们说下去,说:“我有一个酒令,不能对的罚酒。这个酒令必须是说一个天上的东西,一个地下的东西,还要说个古人。左问手拿什么东西,右问嘴里说什么话,随问随答。”自己先行令,说:“天上有个月轮,地下有个昆仑,有个古人叫刘伯伦。左问手拿什么东西,回答是‘手持酒杯’,右问嘴里说什么话,说是‘酒杯之外的事不要提’。”范县令接着说:“天上有广寒宫,地下有乾清官,有个古人叫姜太公。手持钓鱼杆,嘴里说是‘愿者上钩’。”第三个是孙县令,也说道:“天上有条天河,地下有条黄河,有个古人名叫萧何,手拿一本《大清律》,嘴里说是‘赃官赃吏’。”杨县令一听,脸上不自在,沉吟了一会儿。说:“我又有了一个:天上有座灵山,地下有座泰山,有个古人叫寒山。手里拿把扫帚,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三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有惭色。

忽然,一个少年从门外昂然进来,衣着华丽整洁,对四人举手行礼。大家一块请他坐下,拿大杯让他喝酒。少年笑着说:“酒先别喝。听见各位大人正行酒令。我也凑上一个。”大家便请他说,少年说道:“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个古人是洪武朱皇帝,他手持三尺剑,说是‘赃官应该剥皮’。”大家大笑。杨县令愤怒地骂道:“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如此!”命羞役抓起来。少年一跃,跳到桌子上,变成了一只鸮鸟,冲帘飞出,落到院子中的树梢上,回顾室中。口里作人笑声。主人忙拿东西打它,鸮鸟笑着飞走了。

异史氏说:“朝廷向民间征购骡马的事件,使得县官们十之有七都是健壮的牲畜充斥在自家的庭院,而以千百头为一群,作骡马生意的人,在长山县之外却不常见了。圣明的天子爱惜老百姓的财力,取一件东西必定以同样的价值偿还,怎知奉命而行的人却如此为所欲为呢!猫头鹰无论到哪儿,人们都最讨厌它的笑声,儿女们总是一起唾骂它,认为它的笑是不吉利的征兆。可是这一次猫头鹰的一笑就截然不同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概它和凤凰的呜叫声没有什么区别吧!”[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