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致李秉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秉中兄: 九日惠函已收到。生丁此时此地,真如处荆棘中,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亦可哀也。日本   

原文

秉中兄:

九日惠函已收到。生丁此时此地,真如处荆棘中,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亦可哀也。日本为旧游之地,水木明瑟,诚足怡心,然知之已稔,遂不甚向往,去年颇欲赴德国,亦仅藏于心。今则金价大增,且将三倍,我又有眷属在沪,并一婴儿,相依为命,离则两伤,故且深自韬晦,冀延余年,倘举朝文武,仍不相容,会当相偕以泛海,或相率而授命耳。盛意甚感,但今尚无恙,请释远念,并善自珍摄为幸。此布,即颂

曼福不尽。

迅 启上

二月十八日

令夫人均此致候。

这封信,内容主要是婉谢李秉中要他去日本的建议。

赏析

鲁迅在他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中多次面临敌人通缉、搜捕甚至暗杀的危险,加之最后几年病情日趋严重。有许多人曾建议他到国外去治病、疗养,鲁迅本人也曾有过去德国、日本、苏联的打算。但是直到他逝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什么?

这封信告诉我们,首先是眷念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离去。虽然,他明知此时的祖国已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世界,充满险恶。但眷念之情使他仍不能绝裾径去。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溢于言表。鲁迅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誓言,他终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他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一生。

信中说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窘困,又与妻、儿相依为命,离则两伤。这当然也是实情。这里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中国物价飞涨,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的强烈不满。更有对妻、儿的亲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是鲁迅著名的诗句。在对敌斗争中他立场坚定,勇猛顽强。对战友、亲人他却有一颗挚爱的心。

鲁迅始终未离开祖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信中没有明说。这就是他离不开他的战斗岗位。在他病情渐趋严重的最后几年里,只要病情稍有缓和或好转,他就立即投入战斗。他的一些战斗性杂文就是在病重期间写成的。一切服从革命斗争的需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就是鲁迅战斗的一生。

鲁迅虽然婉谢了要他去日本的建议,但是对于他曾留学过的日本和日本人民,鲁迅还是怀有深厚感情的。信中赞美它“水木明瑟,诚足怡心”。他一生中结交了不少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同情和支持的日本朋友。在他起草的《致小林多喜二家属 (唁电)》中明确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他在送别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诗中还曾写道:“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在维护和推动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方面,鲁迅同样是我们的先驱者。

这封信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无比痛恨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黑暗凶残的反动统治使他如处荆棘中,贩卖人命以自肥的叛徒特务尤使他怒不可遏。但是,鲁迅屈服了吗?没有! 退缩了吗?没有! 所谓“韬晦”是继续战斗的战略和策略。“倘举朝文武,仍不相容”则“相率而授命”。与敌人血战到底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决心和气概令人崇敬。

这封信篇幅很短,只二百余字,而内容甚丰。全信用文言写成,言简意赅,精炼而犀利,感情深沉而强烈。“举朝文武”一语妙不可言。直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制度不过是已经灭亡了的封建统治的死灰复燃,语含讥讽,辛辣而又不无幽默,又与全信古体文语气相吻合。[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