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饕》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邢德,泽州人[1],绿林之杰也[2]。能挽强弩[3],发连矢,称一时绝技。 而生平落拓,不利营谋[4],出门辄亏其资。两京大贾[5],往往喜与邢俱, 途中恃以无恐。会冬初,有二三估客,薄假以资[6],邀同贩鬻[7];邢复自 罄其囊[8],将并居货[9]。有友善卜,因诣之。友占曰:“此爻为‘悔’[10], 所操之业,即不母而子亦有损焉[11]。”邢不乐,欲中止,而诸客强速之行。 至都,果符所占。腊将半[12],匹马出都门。自念新岁无资,倍益快闷。

时晨雾[13],暂趋临路店,解装觅饮。见一颁白叟[14],共两少年,酌 北牖下。一僮侍,黄发蓬蓬然[15]。邢于南座,对叟休止[16]。僮行觞,误 翻具[17],污叟衣。少年怒,立摘其耳[18]。捧巾持,代叟揩拭。既见僮手 拇俱有铁箭[19],厚半寸;每一,约重二两余。食已,叟命少年,于革囊中 探出镪物[20],堆累几上,称秤握算[21],可饮数杯时,始缄裹完好。少年 于枥中牵一黑跛骡来[22],扶叟乘之;僮亦跨羸马相从[23],出门去。两少 年各腰弓矢,捉马俱出。邢窥多金,穷睛旁睨[24],馋焰若炙[25]。辍饮, 急尾之。视叟与僮犹款段于前[26],乃下道斜驰出叟前[27],紧关弓[28], 怒相向。叟俯脱左足靴,微笑云:“而不识得老饕也[29]?”邢满引一矢去。 叟仰卧鞍上,伸其足,开两指如箝[30],夹矢住。笑曰:“技但止此,何须 而翁手敌[31]?”邢怒,出其绝技,一矢刚发,后矢继至。叟手掇一,似未 防其连珠[32];后矢直贯其口[33],踣然而堕[34],矢僵眠。僮亦下。邢喜, 谓其已毙,近临之。叟吐矢跃起,鼓掌曰:“初会面,何便作此恶剧?”邢 大惊,马亦骇逸[35]。以此知叟异[36],不敢复返。

走三四十里,值方面纲纪[37],囊物赴都;要取之[38],略可千金,意 气始得扬[39]。方疾骛间[40],闻后有蹄声;回首,则僮易跛骡来,驶若飞。 叱曰:“男子勿行!猎取之货[41],宜少瓜分[42]。”邢曰:“汝识‘连珠 箭邢某’否?”僮云:“适已承教矣。”邢以僮貌不扬,又无弓矢,易之。 一发三矢,连不断[43],如群隼飞翔[44] 。僮殊不忙迫,手接二,口衔一。 笑曰:“如此技艺,辱寞煞人[45] !乃翁偬遽[46],未暇寻得弓来;此物亦 无用处,请即掷还。”遂于指上脱铁,穿矢其中,以手力掷,呜呜风鸣。邢 急拨以弓;弦适触铁,铿然断绝,弓亦绽裂。邢惊绝。未及觑避,矢过贯耳, 不觉翻坠。僮下骑,便将搜括。邢以弓卧挞之。僮夺弓去。拗折为两;又折为四,抛置之。已,乃一手握邢两臂,一足踏邢两股;臂若缚, 股若压,极力不能少动。腰中束带双叠,可骈三指许[47];僮以一手捏之, 随手断如灰烬。取金已,乃超乘[48],作一举手,致声“孟浪”[49],霍然 径去[50]。邢归,卒为善士[51]。每向人述往事不讳。此与刘东山事盖仿佛焉[52]。

翻译

山西泽州有一绿林豪杰,名叫邢德。他善拉强弓,射连珠箭,被称为一时绝技。但此人一生潦倒失意,运气不佳,不善于经营谋利,出门做买卖总是亏本。南北两京的大商人却总是喜欢和他结伴,路上有了他就不用害怕了。正值初冬时节,有两三个商人借给邢德一点钱,邀他一同去贩运;邢德也拿出自己所有的钱,准备做件大买卖。他有一个朋友很会算卦,就去问问吉凶。友人算了一卦说:“这一卦是个‘悔’字,你这次的生意不但赚不了钱,怕是还要亏本。”邢德听了很不高兴,打算不干了,可那几个商人强拉着他匆匆上了路。到了京都,果然像卦里算的赔了老本。腊月中旬,他单人匹马出了城门,自己想到来年身无分文,更加忧闷。

这时,晨雾迷蒙,邢德暂时走进路旁一家酒店,解下行装寻酒喝。看见一白发老翁和两个少年在北窗下同桌喝酒,一个蓬松着满头黄发的童仆在旁边侍候。邢德在南边,面对老头坐了下来。那童仆给白发老头三人斟酒时,不小心弄翻了菜盘,沾污了老头的衣裳,少年生了气,立刻狠揪童仆的耳朵,又拿起手帕给老头擦拭。这时,邢德看见童仆的拇指上套着半寸来厚的铁箭环,每一个铁环大约有二两多重。吃过饭,老头让少年从皮口袋中拿出银钱放在桌上,称称算算,约有喝数杯酒的功夫,才将银钱包裹起来。少年从牲口棚里牵出一头瘸腿的黑骡子来,扶老头骑上;童仆也骑上一匹瘦马跟着出了门。两少年各自腰佩弓箭,牵着马出了店门。

邢德看见老头有那么多银钱,眼馋得像要冒出火来。酒也不喝了,急忙尾随而去。他看见老头与童仆还在前面慢慢地走着,就离开大路抄小路斜插到老头前面,气势汹汹地面对老头,带住马,张弓待射。老头俯身脱掉左脚靴子,微笑着说:“你不认识我老饕吗?”邢德拉满弓一箭射去,老头仰卧在马鞍上伸出脚来,张开两个脚趾像钳子一样夹住了飞箭,笑着说:“就这么点本事,还用得着老子用手来对付吗?”邢德火了,使出他的绝招,前箭刚发后箭又到。老头用手抓住一支箭,似乎没有防备他的连珠箭,后一支箭直射进他的嘴里。老头从马上跌落下来,嘴里含着箭直挺挺躺在那儿,童仆也跳下马来。邢德很高兴,以为老头已经死了,刚走到近前,老头吐出箭跳了起来,拍着巴掌说:“初次见面,怎么这样恶作剧?”邢德大吃一惊,马也惊得狂奔起来。这才知道老头是个奇人,不敢再找老头的麻烦了。

走了三四十里路,邢德正碰上往京城押送财物的官差,便拦路抢劫了钱财,大约有千两左右。邢德这才觉得得意起来。正在策马疾驰,听到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童仆换乘了老头的瘸骡飞驰而来,大喊:“那男子别走!你夺取的东西应少分一点给我。”邢德说:“你认识‘连珠箭’邢某吗?”童仆说:“刚才已经领教过了。”邢德以为童仆其貌不扬,又无弓箭,容易对付,一连发了三箭,连续不断如同群鹰飞冲。童仆却不慌不忙,手接住两支,嘴衔住一支,笑着说:“这样的技艺真丢人死了!你老子来得匆忙,没空找得弓来,这箭也无用处,还给你吧。”说着从大拇指上脱下铁环,将箭穿了进去,用手使劲一扔,呜鸣风响。邢德急忙用弓去拨箭,弓弦碰到铁环上,嘣的一声断了,弓也震裂了。邢德吓坏了,来不及躲避,箭已穿过耳朵,不觉翻身掉下马来。童仆跳下马来就要搜刮银两。邢德躺在地上举弓向童仆打去。童仆夺过弓,一折两段,又一折成了四段,扔到一边。接着就一只手握着邢德的胳膊,一只脚踩着邢德的两腿。邢德觉得两只胳膊好像被捆住了,两条腿好像被压住了,用尽力气也不能动一动。邢德腰中缠着两层三指宽的带子,童仆用手一捏,那带子随手断如灰烬。童仆搜取了银子,跳上瘸骡子,把手一举,说了声:“对不起了。”就疾速而去。

邢德回到家里,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善人。他常常给人讲过去的这些事,毫不隐讳。这和刘东山的故事大致差不多。

赏析

这篇故事里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一个自视甚高,经过一番阅历后,接受了教训,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的故事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言,在其他作家的笔下也出现过,但是这篇作品的行文深得抑扬之法。

故事一开始,对邢德就先加以“扬”,说他是“绿林之杰”,“称一时绝技”,商人们约地则“恃以无恐”,等等。对另外一方则先“抑”。他们是“颁白叟”、“僮”、“少年”,骑的是“跛骡”、“赢马”,等等。

接下来,前“扬”的一方反惨败在前面“抑”的一方,于是,前“扬”者此处反被“抑”,前“抑”者此处反被“扬”。

情节再往下发展。将“抑”“扬”再翻过来。邢德遇到巡抚押送重金的队伍。文中称押送者为“纲纪”之仆,又是重金,人数必也不少,但邢德轻而易举地劫了下来,可见武功还是不错的。这里把邢德又往上一“扬”。谁知接着他又栽了。如果说上次栽在老叟手里还不算太丢人的话,那么这次却栽在一个“黄发蓬蓬然“的孩子手里,而且败得更惨。所谓“一时绝技”,在对方看来不过令人“辱寞煞”的儿戏。此处的“抑”,作者写得更为详细,生动:耳被射伤,弓被折环,人被捉住,束带被断,银子丢光。故事也达到了高潮。

但是,仅仅是如此“抑”、“扬”,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刻画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的任务。作者并没有把“抑”、“扬”简单化,而是“扬”中有“抑”,“抑”中也有“扬”,但主次分明。如写邢德第一次栽在老叟手里时,写邢射箭是“一矢刚发.后矢继至”。写他再次失败时,也并没有忽略描写其射箭技巧之高;“一发三矢连遴不断,如群隼飞翔。”又如写老叟一方时,插入描写僮子手指上的铁箭环的形状是“厚半寸,每一环约重二两余”.已暗示他们并非弱者。

就全文结构看,题为“老饕”,似乎他是主要人物。其实不然,贯穿首尾,牵动其中每个环节的是邢德;行文立意,借以警人的人物形象是邢德;“抑”之“扬”之的对象是邢德。最后故事仍是落实在“扬”上,因为邢德“卒为善士”,并借自己之事以诫别人。[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