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喧譁與騷動》威廉·福克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喧譁與騷動》威廉·福克納

圖片來源

《喧譁與騷動》威廉·福克納(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第四部小說和成名作。

1929年,出版。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有名台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該書講述了美國南方破落戶康普生一家的生活,以敗亡、絕望與虛無,來映照就南方解體後大家族子弟的心境。這部小說是福克納最喜愛的作品,他將它看做自己「最美好的失敗」、「最勇敢的失敗」、「最輝煌的失敗」,正是這部結構複雜、大膽實驗的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1]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意識流文學 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 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49年,「因爲他對當代美國小說所做的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在西方文壇上被看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的重要作品有《喧譁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斯諾普斯三部曲》(1940-1959)等。[2]

1962年7月6日,逝世。

小說內容

全書通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能。[3]

小說敘述的是傑弗生鎮上顯赫一時的康普生一家,現已沒落,只剩破敗的房子和一個老女僕。家中幼子班吉是一個智障,33歲時只有3歲智力,故事即是以他錯亂的回憶開頭。康普生家大女兒凱蒂與富家子弟私通後懷上孩子,不得已嫁給體面人家,然而事情終於敗露,被逐出門。大兒子昆丁心中滿是家族榮譽,醜聞發生後聲稱凱蒂的孩子是與自己亂倫的結果,投河自盡。康普生先生也於1912年病逝。二兒子傑生注重實利,想依靠凱蒂丈夫混個銀行職位,但因為凱蒂被逐出家門而失去機會,他還竊取了凱蒂私生女的贍養費,然而這筆錢最終還是被凱蒂女兒偷了回去。[4]

內容分四個部分,涉及到四天時間,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順序。各種事件在書中跨越時間界限交織在一起,再現了一個大家族幾十年的興衰歷程。在結構上,全書採取一種類似對位法的技巧,四個部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映襯。前三個部分是康普生家三個兒子班吉、昆丁和傑生的內心獨白,而第四個部分則是以第三人稱敘述黑人女僕迪爾西在康普生家的所見所聞,填補前三個部分的空白。由於採用了意識流手法,不同時空的事件往往被故意混雜在一起,增加了作品的複雜性。[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