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求甚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求甚解》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

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譬如说,世界第一要人美国总统发表了“和平”宣言,据说是要禁止各国军队越出国境。但是,注释家立刻就说:“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则为条约所许,故不在罗斯福总统所提议之禁止内”(十六日路透社华盛顿电)。再看罗氏的原文:“世界各国应参加一庄严而确切之不侵犯公约,及重行庄严声明其限制及减少军备之义务,并在签约各国能忠实履行其义务时,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质之武装军队越出国境。”要是认真注解起来,这其实是说: 凡是不“确切”,不“庄严”,并不“自己承允”的国家,尽可以派遣任何性质的军队越出国境。至少,中国人且慢高兴,照这样解释,日本军队的越出国境,理由还是十足的;何况连美国自己驻在中国的军队,也早已声明是“不在此例”了。可是,这种认真的注释是叫人扫兴的。

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传曰:“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这里,主要的是一个“敢”字。但是:签订条约有敢与不敢的分别,这是拿笔杆的人的事,而拿枪杆的人却用不着研究敢与不敢的为难问题——缩短防线,诱敌深入之类的策略是用不着签订的。就是拿笔杆的人也不至于只会签字,假使这样,未免太低能。所以又有一说,谓之“一面交涉”。于是乎注疏就来了:“以不承认为责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头交涉……清算无益之抗日。”这是日本电通社的消息。这种泄漏天机的注解也是十分讨厌的,因此,这不会不是日本人的 “造谣”。

总之,这类文章浑沌一体,最妙是不用注解,尤其是那种使人扫兴或讨厌的注解。

小时候读书讲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先生就给我讲了,他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注解虽有,确有人不愿意我们去看的。

五月十八日。

注释和赏析

【析】题目是《不求甚解》,作者恰恰是很看重“注解”的。此篇就是从“注解”问题入手,讥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惯作“注解不得”的欺世文章,以掩饰他们的侵略或卖国行径的。

文章开篇就亮出论点:“文章一定要有注解”,“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解不得的”。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的二、三两段就分别列举出美国总统的“和平”宣言和国民党反动派“誓不签订辱国条约” 的谎言为例来加以论证: 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禁止各国军队越出国境”,旋即为路透社华盛顿电注释为“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则为条约所许,故不在罗斯福总统所提议之禁止内”。禁止出境的各国军队竟不包括美国,美国总统的和平谎言当然就不攻自破;文章更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侵略“理论”,为日寇侵华提供了“根据”,因此“注释不得”。跟下来,鲁迅又以同样的方法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言行不一,在“誓不签订辱国条约”或不谈“对日妥协”的幌子下干尽了妥协辱国的罪恶勾当,这有日本方面泄露天机的注脚为证。

最后,文章引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语点题。全文结构严谨,说理清晰,讽刺辛辣,分析力透纸背,体现了鲁迅杂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鲜明的战斗精神。[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