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阪神大地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阪神大地震照片來自 kknews.cc


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震,史稱「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數達6,434 人,受傷的有43,792人。死傷眾多,是日本近20年最慘重的地震之一。

阪神大地震發生於1995年1月17日上午5時46分52秒(日本時間),震央在淡路島北部的明石海峽海域(北緯34度35.9分、東經135度2.1分),震源深度為16公里。該地震是由淡路島的野島斷層地殼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受災範圍以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的都市為主,故名為「阪神大地震」。

神戶是日本第六大城,當時人口約105萬人,地震又在清晨發生,許多人仍在睡夢之中來不及應變,傷亡慘重。官方統計,房屋受創必須住組合屋的有32萬人。此次地震損失10兆日圓、相當等於台灣GDP的三成,是20世紀全球最昂貴的自然災害。這場二戰後日本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僅次於2011年3月11日的東北大地震),促成了日本近代最重要的防災應變體系改革,也在日後東北大地震的防災應變中發揮功效。

地震对身为日本第二大的京阪神都会区影响甚大,震央在距离神户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岛,属日本关西地区的兵库县。该地震由神户到淡路岛的六甲断层地区的活动引起,属于上下震动型的强烈地震。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日本自民党再度回归政坛核心。

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于神户是日本关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当时人口约105万人),地震又在清晨发生,因此造成相当多伤亡。官方统计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的有32万人。

2017年1月17日,造成6434人死亡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已过去22周年。在日本兵库县内,人们在地震发生的上午5点46分进行默哀,悼念死难者。神户市举行的追悼集会上,遗属表示“22年前的大地震无法在历史中抹去”,表达了至爱之人被夺走生命的悲伤和不让地震被忘却的决心。


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被形容成"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阪神·淡路大震灾,究竟是什么样的灾难呢?

  • 阪神·淡路大震灾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的资产瞬间消失,对日本来讲,这是一场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所不能比拟的遭受了巨大损失的灾难。
  • 从伤亡人数来看,关东大震灾约是阪神大震灾的20倍,不过其中95%的人死于地震后的市区火灾。在受灾最重的东京府,被压死的人就达3000人,可见,与阪神·淡路大震灾的死亡人数在量级上所差无几。

阪神·淡路大震灾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1995年2月,神户各大型零售店的销售额跌落至上一年同月的18.6%,震灾两年后的1997年3月,随着主要百货店的全面恢复,卖项才逐渐回升,但与全国的百货店相比,1998年3月仍亏损14%。

尽管在很多方面震灾都给灾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用银行存款余额、地方税收等表示个人经济实力的指标,将灾区与其他城市加以比较,却未发现震灾所造成的明显的负面影响。 从生命安全的观点来看,影响最大的是因震灾引起的住房破坏,死亡者的90%都是被不抗震的住房夺去了生命。尽管市民对高速公路、地下街区和高层建筑物等感到不安,但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尤其是木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却很不关心。

一直以来,日本在建立防灾城市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生命线设施以及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总体框架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可是,阪神·淡路大震灾却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狭窄、房屋排列拥挤无空旷场地等问题。使灾害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总体框架问题,而是市民完全忘记了对于日常随身用品的抗震贮备。

倒塌的木结构房屋堵塞了狭窄不足4m宽的公路,不要说消防车了,就连人都过不去。当抗震性能差的木结构住宅密集的街区遭受严重的地震破坏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房主,阻碍了紧急车辆和救援人员前进的步伐,进而妨碍了消防活动和救援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整个地区蒙受更大的损失。关于这一点,再一次得到证实。

"住房"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一旦大量遭到破坏,就会使受灾者和受灾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受极大的苦难。因为从避难场所、临时住宅、街区恢复到生活重建,需要几年乃至10年的震后重建过程。抗震能力差的市街区日本各地都有。以阪神·淡路大震灾中发生火灾蔓延的两个地区为例,对市街区构造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地区的建筑占地面积系数为百分之四十几,木结构率与耐火构造率之和约70%左右,具有火灾蔓延危险性极高的构造。东京也有与之类似的街区。


阪神大地震災害照片集


阪神大震 全球最貴的防災教訓

一九九五年,一場二戰後最強地震,幾乎摧毀了日本第六大城神戶,直接促成了日本史上最重要的防救災體系變革。不論是完善中央救災體系,或是加速軍隊投入救災,都是同樣位處地震帶上台灣,最值得學習的對象。

阪神地震是二戰後,日本規模最大的地震、全球史上最貴的自然災害,也促成了日本近代最重要的防災應變體系改革,在這次東北大地震中發揮功效。[1] 阪神地震前,沒人料到規模如此強烈,從中央到地方,從消防隊到自衛隊,完全應變不及。日本政府與專家學者,事後檢討整理出三大缺失,進行改進。

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央沒有強有力的統一救災指揮單位。不僅內閣反應遲鈍,也無人迅速協調中央、地方各單位的救災行動。

教訓一:必須要有最高層級、事權統一的救災單位

地震在清晨五點多發生,時任首相的村山富市,卻在七點才得到報告,上午十點召開的內閣例行會議,也沒有討論地震災害。會議結束時,木造房集中的神戶長田區,已一片火海。首相主持的政府救災總部,在第三天才成立。

當時,首相官邸設有中央防災會議,但沒有實際功能。國土廳設有防災事務局,但只是內閣中的一個行政機構,不僅缺資源、無法協調各單位,更沒能力指揮地方自治後,權力擴大的地方政府。 為改正這個缺失,二○○一年日本政府組織重組時,將「中央防災會議」與國土廳的防災事務局等救災、防災相關單位、職權,全部移到內閣府(相當台灣的行政院)。新設置一名特命防災擔當大臣(相當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在災變發生時,直接指揮各部會、消防隊、警察、自衛隊等救難單位,強化協同行動。 第二個問題,是自衛隊投入救災的時間太緩慢、規模太小。

教訓二:讓軍隊第一時間投入救災

由於二次大戰的歷史因素,日本法律對自衛隊在國內、外的行動,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災難發生時,除非首相下令、或地方政府要求,自衛隊不得擅自行動。 阪神地震當天,神戶市所在的兵庫縣知事(縣長),立即向當地自衛隊求援。但到下午,只有少數部隊抵達。村山首相是在隔天從電視上獲知事態嚴重,才派遣一萬三千名自衛隊員投入救災。

事後,日本政府修改自衛隊相關法律,賦予自衛隊救災行動較大的自主權。新規定中,只要規模五以上的地震,自衛隊可以不經首相下令、或地方政府請求,「自主派遣」飛機或直升機,偵察受災狀況。地震規模達到六以上,就可派遣地面部隊直接投入救災。二○○四年,中越地震發生後三十分鐘內,當地自衛隊就已出動救災。這次東北地震,駐紮在附近的自衛隊,也在首相下令前,就先派遣戰機、直升機偵察災區狀況。第二天,首相菅直人就下令動員十方部隊救災,達自衛隊總人數一半。

第三個問題,則是阪神地震完全暴露了地方政府缺乏救災能力、與設施。

教訓三:地方政府必須有防災準備和應變能力

地震後,外界救援物資開始陸續湧向神戶地區,但海陸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已被地震破壞,又沒有緊急輸送道路的規劃,造成運送救援物資的貨車在市區外嚴重壅塞,拖延救援時間。市區內也沒有安全的設備儲存糧食、水,使災民情況雪上加霜。

後來,日本政府制定法律,規定地方政府必須擬定地震防災計劃。內容包括災變發生時,該有的避難地、避難路線、相關安全設施,及緊急輸送道路;也包括公共設施、醫院、學校等建築物強化,甚至防災教育實施、地震觀測研究等,都必須詳細擬定。經費不足,地方政府可發行公債籌措資金。 阪神所在的兵庫縣政府,就投資了三億美元,在公園設置地下避難所和防震補給倉庫,讓公園成為災變的救災中心,連結成網絡。東京都廳則以市內所有派出所為中心,建置糧食和飲用水緊急補給網絡。

中央國土交通省則開始規劃連接公園、港口、火車站等基礎設施的緊急救援道路網。這些道路沿線的建築物,必須能夠抵擋強震侵襲,在災難發生後,維持救援路線的暢通。這次東北大地震中,就有許多緊急救援道路發揮功能。阪神大地震的教訓,強化了日本的防災應變機制和設施。

但這一切努力,似乎還是不夠。大自然的災害,一再超出預期。一九九五年,日本專家沒預測到阪神地區會有大地震。這次,災害的強度與規模,又再次超出預料(原先預想的地震強度為規模八),讓號稱防災、救災世界第一的日本,窮於應付。 儘管如此,日本從上到下的防災、救災管理,仍是同樣身處地震帶上的台灣,最值得學習的對象。



視頻

阪神大地震實錄


618端午大震撼~6.1強震大阪人嚇壞 阪神大地震驚恐記憶再現│中視新聞特別企劃 2018061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