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态文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态文明

来自  中国气象局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生态文明

哲学描述: 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态化

学科: 哲学、科学、生态学、经济学

标志: 美丽、健康、生态、和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介绍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世界背景

联合国的三次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世界有关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模型。了解这些阶段以及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国际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贯穿过去50年理论和政策演变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依次深化的理论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是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强调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三是绿色经济的四面体模型,强调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四是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模型,强调好的发展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资本。

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生态建设

长江上游云南段生态环境趋好。

以规模连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长治工程",在云南段取得显著成效:沿长江上游30个县市624条小流域范围内的1.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98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基本农田由0.89亩增加到1.21亩,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得到相应控制。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其中云南境内河段流域划定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和重灾区。国家实施"长治工程"后,将云南30个县市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加大投入,多方协调,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着手,开展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

流域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投入机制,鼓励包括企业、个人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参股合作等形式,投身和参与荒山、废弃地以及地质灾害治理与开发,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从政府包办逐步转向全社会关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资金投入,从而大大加快了防治步伐。最新遥感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6年长江上游云南段土壤侵蚀面积较治理前减少了2098平方公里,危害较大的地灾点得到有效治理,项目区农民人均基本农田增加了1/3。

云南省60多个县(市、区)的金沙江澜沧江珠江怒江红河瑞丽江六大江河流域,地质环境脆弱,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省政府要求,凡是宜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区,都要采取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完成治理任务。对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尤其要加强监测、预报和预防,尽可能避免或减轻群众的财产损失。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山,全部退耕还林,或重新种植乔木、灌木,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改造为梯地,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安全可靠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要解除禁伐森林给农民带来的后顾之忧,采取措施巩固治理成果,使现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推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千亩基地落户新平】2012年2月9日,新平县在漠沙镇曼线村大曼线小组举行酸角基地建设项目签字仪式,副县长张绍平代表新平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酸角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合同》。该项目的成功签约,将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以来,新平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了一批外来企业,把土地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升级,也让外来投资企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此次引入的酸角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将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加速推动漠沙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也让一度荒凉的山头披上了绿衣。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