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孜爾尕哈烽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孜爾尕哈烽燧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的克孜爾尕哈千佛洞附近,距離庫車縣城13公里。

漢武帝時期,由於西域歸漢朝版圖,因此漢朝的烽燧制度也在西域地區實施。當時長城已經修至玉門關,而關外就是大漠戈壁,不易修建長城,改為亭障護衛烽火台,僅新疆境內目前就發現了數百座烽燧遺址。

烽燧現狀

烽燧的殘高仍有16米,東西底邊長6米,南北寬4.5米.分層夯層約15厘米,夯土層中加有蘆葦和樹枝.烽燧上部以木拄為骨架,頂部由土坯壘砌。燧頂由於風化原因形成一缺口,形似雙烽。

一般烽燧附近設有驛站,克孜爾尕哈烽燧北側亦有古建築遺蹟。

文物遺存

克孜爾尕哈烽燧,基底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米,南北寬約4米。


克孜爾尕哈烽燧,東南距庫車縣城10千米,海撥1200米。距阿克蘇市260千米。由基地往上逐漸縮收成梯形,高約13米。烽火台為夯土結構,層厚12——15米,上部夯層中夾有木骨層,頂部為木坯壘砌,並建有望樓,現僅存木柵殘留物,烽體受自然侵蝕,風化作用,南側中上部已呈凹槽狀。

克孜爾尕哈在古突厥語中是「紅色哨卡」的意思。

庫車民間傳說中的克孜爾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國王建造的高塔。有個預言家對國王報告:「根據卦象,公主會死於大地上的毒蠍。」擔心失去愛女的國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爾尕哈千佛洞的鹽水溝大路邊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從金碧輝煌的王宮搬進高塔。

警衛森嚴的護衛並沒能讓她逃脫命運的安排,那註定要置公主死地的毒蠍竟然鑽進了慈父送來的蘋果核里!儘管細心的國王親自為蘋果削了皮。悲愴的呼號把一座土黃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數千年的風沙中,來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為「克孜爾尕哈」[1]

民間傳說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觀望遠方的作用而無點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簡單的說,就是傳報軍情。

用烽煙傳遞消息,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時候,乘車傳遞曰「駔」,乘馬傳遞稱「驛」。烽火傳遞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火,各地諸侯必須立即帶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史冊記載

史冊記載,夜間舉火稱「烽」,白天放煙稱「燧」[2]。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常以狼糞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別稱為「狼煙」。烽燧制度很嚴格,規定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如舉一道烽或燧,示意來敵500人,500人以上舉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馬、乘車及烽火傳遞,相互依存,沿用至清。

日常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叫「燧長」,帶領一班人馬日夜守候,隨時受命發出或接收信息

視頻

克孜爾尕哈烽燧 相關視頻

克孜爾尕哈烽燧
庫車克孜爾尕哈烽燧(2019.9)

參考文獻

  1.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烏魯木齊在線,
  2. 「烽」和「燧」分別指什麼,美篇,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