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Xfd讨论 | 贡献2022年12月12日 (一) 16:24的版本 (新条目)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

研制:贝尔直升机公司

使用:美国

AH-1“眼镜蛇”直升机,是由贝尔直升机公司于60年代中期为美陆军研制的专用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当时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直升机。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经久不衰,并几经改型。[1]

发展沿革

贝尔AH-1"眼镜蛇"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研制的武装直升机,该机研制于60年代中期,起初只是作为美国陆军的越战临时解决方案。但是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临时解决方案"会不断进化,直到21世纪还在生产。

直升机在越战中第一次直接参加战斗,美国陆军给贝尔UH-1"休伊"运输直升机安装上武器后用于攻击任务,但"休伊"并不是被设计来执行此类任务的,生存能力明显不足。作为临时解决方案,贝尔公司在"休伊"基础上研制的专用武装直升机--AH-1"眼镜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后投入作战,该机在越南表现优秀。

陆军的长期目标是研制一种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眼镜蛇"只是过渡方案。之后贝尔应陆军的要求提交了两个方案:一是AH-1加强版--Model 309"眼镜王蛇",二是全新设计的Model 409,这两个方案最后全部败于休斯AH-64,但"眼镜王蛇"对AH-1演化影响很大。

易洛魁武士

美国陆军在60年代初向越南增兵后,1956年首飞的贝尔UH-1"易洛魁"(或"休伊")涡轴动力直升机成为陆军直升机作战思想的驮马。当1962年UH-1A部署在东南亚时,该机成为陆军历史上第一种直接参加战斗的直升机。UH-1A随后被功率加大的UH-1B和UH-1C取代,但是从"休伊"的作战表现看该机并不适合作为武直使用,速度较慢且生存力不足。

1958年贝尔公司开始研究专用武直概念,在1962年推出了一个被称为D255"易洛魁武士"的全尺寸模型。"易洛魁武士"沿用了"休伊"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但具有鲨鱼般的苗条机身,看起来就像是一架战斗机。"易洛魁武士"是串列双座布局,炮手在前飞行员在后,后座略高以保证飞行员的前方视野。机头安装一个榴弹发射器自动炮塔,机腹鼓包内还装2门20毫米前射机炮,机身中部短翼可外挂武器,例如6枚SS-11线控导弹

美国陆军对D225印象深刻,但在观念上仍无法接受完全纯粹的武装武装直升机,宁可继续沿用武装化的UH-1A/B通用直升机。虽然如此,专为攻击而生的D-225堪称武装直升机的鼻祖,其设计上充满前瞻性,许多特点都成为日后武装直升机的共同特征。而同时,越南战场上血的教训也使美军很快认识到专业武装直升机的价值,陆军最终决定上马专用武直项目,遂在1964年8月提出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武装直升机计划--先进空中火力支持系统(AAFSS),发展一种能伴随地面部队并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型专业武装直升机。数家公司提交了方案,最后陆军选中洛克希德的AH-56"夏延"。

但按照进度"夏延"直到1970年才能服役,越战的压力迫使陆军需要尽快装备武直,所以在1965年又开始了过渡武直招标。陆军要求新机的设计基于现有直升机以保证能尽快投产。波音-伏托尔提交了"支奴干"的改型,西科斯基提交了"海王"的改型,卡曼提交了"海妖"的改型,贝尔提交了改进自UH-1的Model 209。

贝尔Model209

尽管在AAFSS竞争的早期贝尔方案就被淘汰,但公司还是自筹资金继续专用武直的研制,一步步地完善Model 209"UH-1改进型"的设计。

贝尔Model 209于1965年9月7日首飞,机身结构融合D225以及Model 207的概念,如狭长的机身、纵列双人座舱、机首机炮、机身两侧武器挂载短翼、单发动机、固定式着陆用橇架等设计,并沿用了大量UH-1的系统,包括T-58涡轮发动机、传动系统、平衡式二叶片主尾旋翼系统等,使得风险与成本得以降低。1966年4月7日陆军授予贝尔一份制造2架Model 209预生产型机的合同,4月13日又签订了110架生产型直升机的合同。Model 209获得UH-1H的军方正式编号,成为全世界第一种进入量产的专业武装直升机,并获得"休伊眼镜蛇"的官方名称。

一开始Model 209的编号被定为UH-1H,以表明该机仅仅是UH-1的改进型方便讨要预算。但在1966年7月还是改成了AH-1。

传统上美国陆军的飞机都以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部落来命名,如"莫霍克"、"易洛魁"、"苏"、"夏延"等等,以至于当时也使用印第安部落名来命名自己产品的派珀飞机公司为此与陆军打了一场奇怪的官司,此后陆军就不再强求印第安命名了。UH-1"休伊"在越南服役中被大兵们冠以各种奇怪的俚语,在执行无武装运输任务时被称为"滑头",安装XM-3武器系统后被称为"野猪",挂载火箭巢并安装机枪后被称为"眼镜蛇"。所以源自于"休伊"的AH-1按照该传统被称为"休伊眼镜蛇"了,但在实际使用中因"休伊眼镜蛇"一点也不简洁,所以绰号最终定为"眼镜蛇"。

战争应用

越战后

70年代的后越战时代,美国收敛了对外军事干涉,直到1980-1988年的里根政府时期才逐渐恢复,并在90年达的苏联解体大潮中达到顶峰。在历次军事干涉中,"眼镜蛇"都是美军的重要武器。

陆军和陆战队的"眼镜蛇"都参加了1983年入侵加勒比岛国格林纳达的"紧迫暴怒"行动,执行了近距支援和直升机护航任务。2架陆战队的AH-1T被击落,3人死亡。

陆战队的"眼镜蛇"参加了80年代末的波斯湾护航行动,击沉3艘伊朗巡逻艇,一架AH-1T被伊朗对空火力击落。

1990年"塞班"号两栖攻击舰进行了利比亚撤侨行动,舰上的"眼镜蛇"实施了空中掩护。

海湾战争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眼镜蛇"现代化改型参加了实战的洗礼。陆军和陆战队都派出了"眼镜蛇"参加战斗,陆军派出145架,陆战队派出了48架。这些"眼镜蛇"大都安装了进气口砂滤器,分散在各个沙漠前进基地作战。

陆军使用更强大的AH-64"阿帕奇"作为主力直升机执行攻击任务,"眼镜蛇"用于巡逻和侦察等次要任务,但在战斗中陆军的"眼镜蛇"还是摧毁了数以百计的伊拉克装甲车辆和其他目标。陆战队的"眼镜蛇"在战争中更为积极,与安装有先进前视红外系统的UH-1N"双休伊"编队作战,由后者为"眼镜蛇"指示目标。整场战争中没有"眼镜蛇"被击落,但有2架在作战中因事故损失,1架在其他地点因事故损失。

冷战后

1993-1994年陆军和陆战队的"眼镜蛇"都参加了美军入侵索马里的"恢复希望"行动。1994年又都参加了美军入侵海地的"坚持民主"行动。

90年代初,陆战队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的"眼镜蛇"参加了北约军事干预南斯拉夫的行动。1995年6月美国空军的一架F-16被塞尔维亚击落,"眼镜蛇"参加了营救美国空军上尉斯科特·奥格雷迪的救援行动。

进入21世纪后,陆战队的"威士忌眼镜蛇"继续作战,参加了2001-2002年美国入侵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的后期阶段,以及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自由伊拉克"行动。陆战队的"威士忌眼镜蛇"成为战斗明星,AH-1W以双机或4机编队作战,在编队周围可形成范围2千米杀伤圈。"眼镜蛇"最多可挂载4枚"地狱火"、4枚"陶"、14枚70毫米火箭(一半安装高爆破片战斗部,一半安装人员杀伤箭头战斗部),对地面部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

"威士忌眼镜蛇"在战斗中还使用了"地狱火"导弹的最新型号--AGM-114N,安装有温压战斗部,比传统燃料-空气战斗部威力更大。在攻击藏有恐怖分子的建筑物时,使用普通反坦克型"地狱火"的话,导弹往往会穿透建筑物而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害,破片战斗部的"海尔法"也不具备摧毁建筑物大型结构的能力,一名陆战队"眼镜蛇"乘员说他向藏有一名狙击手的建筑发射一枚AGM-114N后,"整座建筑轰然倒塌"。

"威士忌眼镜蛇"在持续不断的战斗被抱怨最多的是M197机炮的卡壳问题,这也是一个早就存在的问题了。总体而言陆战队对"眼镜蛇"的生存能力感到满意,在战斗中至少有2架AH-1W被击落,但多数直升机被击中后都能安然返航,然后经快速抢修后再次升空作战。

2003年3月23-24日,陆军有32架"阿帕奇"在卡巴拉误入伊军高炮陷阱,导致2架被击落,多数被击伤。幸好因AH-64的良好防护乘员没有身受重伤。卡拉巴尔事件使陆战队觉得"眼镜蛇"也不是那么落后了。陆战队长久以来一直要求采购"阿帕奇",但因资金短缺不得不继续使用老旧的"眼镜蛇"。卡拉巴尔事件使陆战队的心理稍稍有些平衡,觉得AH-64也不过如此--尽管卡巴拉惨败是因为呆板的战术所致,而不是"阿帕奇"本身的缺点。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