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林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Young Main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4日 (三) 16:51的版本 (Young Main 已移動頁面 村林山 覆蓋重新導向頁面至 华林山,未留重新導向頁面:回退)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林山
[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文名: 华林山

外文名: Hua Linshan

位 置: 江西高安市华林山镇

最 高: 华林寨

海 拔: 816 m

特 点: 秀山奇石、飞禽走兽、珍贵树群

所属山脉: 罗霄山脉东段的九岭山余脉

华林山江西历史名山,距高安市区50公里。明代爆发的华林寨农民起义,震撼了明王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唐代创办的华林桂岩书院,开一代重学兴教之先河。崇元观曾留下了唐宣宗的足迹,陶渊明、杨万里的诗句,道人李八百最后飞升于华林山李家岭,唐宣宗赋诗:"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播迁于海内外的胡氏华林世家,其祖居地就在华林山。[1]

景区简介

华林山属地行政管理单位是原高安市华林山镇,与国营华林山垦殖场合署,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其中山林山地面积10,666公顷。人口1.3万,主要产业是传统农业和林业,境内及周边乡、镇均无任何污染源影响。西南面连接江西省大型水库----上游水库(现称上游湖),蓄纳华林山脉流水,蓄水库容面积达14平方公里,该湖已成为国家水上体育运动培训基地。

华林山脉位于东经115度9分、北纬28度38分之间,在地理上属罗霄山脉东段的九岭山余脉的延伸。最高峰华林寨海拨高816米,地形险峻,峰耸壁削,古木苍苍,云烟袅袅,雾漫泉流,风光秀丽。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宗教文化活动的风水宝地,招徒授业私家书院的发祥地,还是华林胡氏的祖籍地,历史人文积淀十分厚重。早在史前,华林山就有人类活动,历经数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加上秀山奇石和各类飞禽走兽、珍贵树群、溪水瀑布和宜人的气候环境(经测定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为8万/立方厘米,约为南昌市的10倍),形成了雄秀幽奇的楚地自然风光,是一块正待开发建设的江南风景名胜旅游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宣宗李忱就曾赋诗称道:“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200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华林寨——上游湖风景名胜区,2005年6月,高安市政府将华林山镇政府改为华林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驻地距省会南昌市距离110千米,距上海至昆明的三二零国道27千米。国家“十一。五”规划期内将修建的江西南昌——湖南浏阳高速公路紧贴本区。

这里仍保存着成片原始次森林,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巨型象形石群丫口石,历经九亿年风雨,雄踞在华林山巅。最近正按规划建设"华林寨军事文化旅游景区"、"桂岩书院文化娱乐景区"、"八百洞天仙风道骨探秘景区"等游览区域,其中超果寺和八百洞天已经开发。

华林山属于九岭华夏隆起带地形,山地面积占全境总面积的80%以上,多由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组成山脉,海拔600米以上地方土壤为黄红壤,肥力较高,且由于处亚热带气候地段,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宜木本、草本植物生长,植被丰厚,储水充足。由此形成华林寨风景名胜区秀丽的自然风光,主要特点有受地壳运动而分裂成奇形怪状的石群;有受气候和海拔高度、土壤条件下影响而生长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药草,且大都属珍稀植物;有经年不息的流水瀑布等等。

丫口石

丫口石,在华林集镇东北方向约10公里处,因其顶端在亿万年前受地壳运动影响分裂成两半,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而得名,是一奇特的巨石群,每年有上千名游客攀登石峰观赏美景。

丫口石顶端海拔624米,矗立在高奉两县交界的山脊上,身高64米,石座直径103米,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南北方向看,似张嘴呼啸的猛虎盘踞在山巅之上。东西向看,犹如友谊的双手把奉新与高安紧紧连结在一起,叫人回味无穷。石群底座,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者一米,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饱览石缝中一线天的风光。壮年者可拾级而上,登峰眺望高奉两县,美景尽收眼底,大有“丫口石峰下,万岭不思游”之感。

白水槽瀑布

白水槽瀑布位于华林山集镇东北1公里处。瀑流分两支:一支从巨石的东边翻滚下来,形如蛟龙出山,发出隆隆的咆哮声,远看似白浪滔天,近看若银花四溅。雾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另一支从巨石的西边倾泻而下,倘若您漫步其中,正欣赏东瀑之壮观,不留神会被西瀑的怒吼所惊倒。西瀑险峻,成九十度角漫卷而下,两流汇合成溪。这里怪石遍布,形态各异,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此煮石炼丹(《高安县志.同治版》)瀑布下,蔽日的绿树在石丛中顽强竞争,似一片绿色的海洋。该处于上世纪70年代改建为水力发电站。

主要山峰有十座,延绵相连,呈北东__北北东向延伸,坡度为60度以上,呈对称直线坡或凸状坡。深秋时于远处眺望,在喷薄欲出的晨光下,华林山山峰犹如一仰卧而息的少妇,线条曲美,令人浮想联翩;山间红叶和常青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天然秋叶图;春夏之季,尤其是早春,百花争妍,鲜艳夺目,且临峰俯眺时,只见群山云雾缭绕,如玉带缠腰,美不胜收,主要山峰有:

华林寨,海拨816米,以灌木、毛竹为主的自然植被;

垛石岭,海拨778米,山中石大且多,相互重叠;

四尖峰,海拨765米,在华林寨之西,四峰高耸,形如刀割;

大坳里,海拨676米;

汉山,海拨642米;

李家岭,海拨629米,山中多巨石和原始次森林;

丫口石,海拨624米;

高胡山,海拨609米;

白鹤山,海拨702米;

狮子石,海拨658米,植被为乔木、毛竹,其峰上大石形状如狮。

山谷低温

华林山的山谷多倾斜形盆地,树木成荫.溪水流淌 ,常年气温偏低,空气中多含负离子,盛夏时气温最高不超过摄氏30度,凉风习习,最宜避暑。

历史事件

一,周襄王丙申年(前625年)幸偃十四世孙尚玑楚为大夫,从沧州来到幕山(今江西省高安县华林山下之洪城村),“劝农课桑”,从事农业、养殖业开发和教育工作,因悦其山水,遂有迁居之志。六年后,周襄王壬寅年(前619年),其父绍明亡故,葬于幕山,子孙后代亦定居于此,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此开始唐高祖总章二年(669年),幸偃六十一世孙幸茂宏任蜀郡刺史,举家迁徙于西蜀(今四川省),至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年),幸茂宏由西蜀而调任南昌府丞,后致仕,遂依居为定止,重又定居幕山。幸茂宏亦被幸氏后人尊为高安一世祖。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高安分派。

因此,华林山亦是华南幸氏之祖居之山,开脉之山。

二,西汉陈夫乞(前176),西汉开国将军,建成(今江西高安市)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夫乞起义于蜀水之北之华林山高胡坛,立寨练兵,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入关灭秦时,率军从之。四年以都尉从刘邦击项羽,定燕地。六年(前201)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户。汉文帝四年(前176)卒,谥忠侯。

三,华林胡氏祖胡藩在公元424年,以战功累迁至太子左卫将军,赐土豫章西,爱华林山水之美,在周岭遂筑室为家,为华林胡氏始祖。

传至二十四世胡城,他于唐天佑年间登进士,历任国子监博士、侍御史。唐朝灭亡后,退隐华林,于周岭老居建潜园,大兴诗书门风,潜心教育儿孙。其妻耿氏温柔贤淑,知书达理。五个儿子因科举入仕,分居五处,为华林胡氏五宗。

四,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屯兵驻马,保障一方,并在府北三十里筑云棚城。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召义兵保安此土。唐武德时封靖州刺史。

五,乾符四年,钟传起兵末山,后移寨华林山,自封高安镇抚使。时义军遣兵攻抚州,抚州不守。钟传领兵入驻抚州。言于朝廷,封为抚州刺史。中和二年,唐僖宗封钟传为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赐爵颍川郡王,旋改南平郡王。

六,正德初年,起义军以华林山为中心展开斗争。正德六年(1511年),起义军在高安陈福一罗长一,奉新胡雪二等率领下,攻占瑞州府城(今高安)。次年,明军来攻,起义军弃鸡公岭、仙女寨等据点,诱敌深入,杀明将周宪。后以叛徒出卖,被南昌知府李承勋袭破。不久罗光权等重整队伍,继续斗争,但又在明左都御史陈金镇压下失败。

人文及风景点

1、华林寨农民起义军大本营(明)

华林寨位于华林集镇下观东北10公里处,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上植被多为杉、松、毛竹以及其它珍贵树种。其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史记载,自隋末至明中叶,华林寨先后有四次屯兵,人数达八万多人次。明正德年间爆发的华林寨农民起义,历时四年之久,曾震撼了明王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华林寨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震动了明王朝的统治中心。明武宗朱厚照命大臣督军围剿、镇压华林寨农民起义军。1512年,先后由江西省提刑按察司副史周宪、南昌知府李承勋等统领官兵,并请调广西狼兵协战,以几倍于起义军的兵力,将华林山寨团团围住。起义军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英勇抵抗,并设计活捉周宪,将其处死,官兵大败。狡猾的李承勋见强攻不行,便收买起义军中的腐败分子,从内部攻破。义军小头目王奇经不起诱惑,接受李承勋的贿赂和封官许愿,暗中投敌,与官军约定里应外合袭击起义军大本营。1512年8月1日晚上,王奇趁起义军麻痹大意之机,于是夜三更拔开寨门引入官军,营内顿时大乱。起义军睡中猛醒,仓卒应战,“求甲仗而不得”,只好开展肉搏,最终寡不敌众,被砍杀大半,其余逃匿山谷,天亮后又被追杀几千。陈福一战死,罗光权冲散,胡雪二下落不明。除王奇等少数投敌外,其余义军将士都视死如归。起义军战死的将士近四千,整个大本营尸横遍野,血染山寨。之后,罗光权又重整队伍,继续与官兵作战一年多,直至被左都御史陈金率重兵镇压,才最终失败疏散。(见《明史》第89卷)

明中叶时期的封建王朝正走向没落、腐败。正德年间,高安大旱,百姓饥荒,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加重税赋徭役,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正德四年(1510年),当地农民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举义华林,反抗朝廷,高安、奉新、靖安等县农民纷纷响应,组成华林山农民起义军,队伍很快扩大到一万多人。他们以华林寨为大本营,以仙女寨等地为副寨,分居重兵。从1511年4月开始向官府进攻,先后两次攻陷瑞州(今高安市区),攻占临江(今属樟树市)、新余、上高、分宜、奉新、靖安、建昌(今永修)、武宁等县,矛头直指南昌。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发粮救饥,杀富济贫,扩充队伍,并打出旗号称“华林军”。(见《辞海》1979年版“华林山农民起义”、“华林军”条。)

明王朝后来追赠周宪为按察史,并于华林寨上为其立碑,华林寨上仍有当年起义军大本营建筑的残留物,义军将士用过的兵器和生活用具器皿等。

附:华林寨历代屯兵记录:

1.隋大业十二年(616),应智顼屯兵华林寨起义反隋,直至隋灭。唐武德五年(622)应智顼受招安下山归唐,封为靖州剌史。山上曾建有将军庙(又名罗武庙),以纪念应智顼。

2.唐乾符四年(877),钟传扎寨华林山,聚众万人,自称高安镇抚使。

3.元至正十四年(1354),红巾军将领李普成王普敬领兵坚守华林寨,与苗军对峙数年。

4.明正德四年(1510),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在华林寨起义,号称“华林军”,聚众两万多人,坚持斗争四年之久。

开发内容参考:1,修复华林寨农民起义大本营及其它相关景观;2,利用历史传奇与地形特点相结合,开发古军事文化娱乐活动场;3,利用山地开发狩猎和现代野战旅游活动场;4,建设避暑休闲娱乐活动场。

据《高安县文物志》载:相传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跨白鹤来华林山,筑醮坛山上,镌有“以祭灵仙”四个大字。前人诗赞:“共说西王母,有子跨鹤来。山深藏窈霭,林静长莓苔。丹灶泥封旧,元坛劫水灰。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这就是“华林灵迹”的由来。

2、桂岩书院(唐)

桂岩书院创办于唐贞元时代(距今约1200年,),据此前已有资料考证,它是我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招徒授业的私家书院(相当于今高等教育学院)。书院坐落在华林山洪城村西边,今上游湖北端的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方。据史记载,书院当年建筑规模宏伟,“环植桂三百株”、“中植(置)书院,旁翼四斋”,附建有习武用的跑马场、观武用的“歇豪亭”和供休息用的“紫翠亭”,总面积超过一百亩。书院因所在地多桂花树和页岩而取名为“桂岩书院”,南宋宰相周必大曾在该书院二次重修时为其题额,以示鼓励。书院自唐至清,历经三兴三废,规模曾渐趋完善,有朝拜厅、授业堂、自修堂、习读斋、藏书室、花园、膳食房,其执教人均由创办人、重修人亲自担任,同时邀请名人志士来院讲学。据高安华林山洪城村《幸氏宗史》记载,当年“应桥车马驰逐,长途游客如织”,(注:“应桥”指古桂岩书院一带的一座石桥)前来求学、讲学者络绎不绝,开一代兴学重教之先河。

桂岩书院自兴至废历期千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仅《幸氏宗史》记载的幸姓,受读于桂岩书院而中进士者达50多名。受桂岩书院办学影响,唐宋时代江西就先后办起了皇寮、义门、梧桐等书院,把教育推向了社会。有关资料详见《江西省志》、《江西省教育志》、《江西省情与发展战略》、《四库全书.江西通志》等。

开发内容参考:1,重建桂岩书院。再现古书院形貌以及以传授“六艺”知识为核心的古代教学模式。2,以桂岩书院实体建筑为主线,以上游湖畔为基地,以中国版图为方位原则,根据《中国教育大辞典》提供的史实为依据,建设中国古书院微缩景观。3,书院山庄。可策划仿旧科举制度下的科考活动,古文化娱乐活动,名贵古书古玩收藏和销售。

桂岩书院的创办人幸南容(746----819)处在唐代中期,目睹朝廷对科举致仕者重用有加,毅然辞官归家自办书院,并进行当时达官贵人不屑一顾的授业活动,自己也于唐贞元九年(793年)通过科举荣登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并结为忘年之交),官至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教育部长),曾出使和藩,政绩斐然。告老还乡时,柳宗元著《送筠洲大司成幸南容归序》表示敬意;死后其《墓志铭》又由柳宗元亲自撰写,朝廷追封其为渤海郡开国子文贞公。书院曾于唐中和二年(882年)荒废,宋代幸元龙(任郢洲通判)于公元1211年重修,至宋末被元兵烧毁;明成化年间又重修过一次,曾遭受过魏忠贤“毁天下书院”浩刼的摧毁,片瓦不留;现存遗趾是明清年间重修的建筑物的残留。

3、华林胡氏祖居地(南北朝)

南北朝期,南刘宋名将胡藩因有功于刘裕帝,受封于南昌西,见华林山水秀丽,便在此开山建居,成为华林胡氏的开山鼻祖。华林胡氏源于安定胡氏,迁至华林山时条件十分艰苦,过着原始的“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式的生活。直到唐末25代孙胡城辞官(唐御史)归隐华林山后才兴旺发达。胡城在祖居地华林(现为华林山周岭村)重建家园,兴学重教,督课儿孙,把旧地建设成一个集儒、道、佛一体的村落,成为封建士大夫避隐休居、百姓休养生息的自给半自给的世外桃源。北宋始,华林胡氏渐往外迁,现已播展到江南各省、港澳台、东南亚及北美地区,人数达1000多万。

华林胡氏后裔人才济济,代有名人。教育家胡仲尧、政治家胡宿、胡宗愈、胡直孺、胡交修等都是华林后裔。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亦是华林胡氏后裔。

1989年,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受父重托南下寻根问祖,历尽艰苦才找到1500多年前的华林胡氏祖居地——高安华林山。他面朝华林山深情地三鞠躬,表达对祖居地的不尽感恩之情。2005、2006年,胡德平先后题字:“华林”、“华林胡氏古村”。自此后,海内外胡氏后裔来华林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此前,在华林古村还存有当年古村建筑的遗留物,如感恩祠建筑花纹石刻、祠堂建筑花卉石刻、胡氏部落图腾木刻及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等。

开发内容参考:1,按唐宋建筑风格重建华林古村,包括曹门、祠堂、私家书堂、民居、水力碾米、酿酒、染布、锻造、造纸等号各类作坊以及古驿道。2,建胡氏名人纪念馆,供海内外胡氏后裔祭祀。

4、崇元观(晋)

崇元观原名白鹤观,位于华林山的白鹤山下,其西面一公里处为古桂岩书院。该道观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水面和白鹤山中多有白鹤栖息,四周古树参天,环境优美僻静。

崇元观始建于晋代,为道教活动胜地,古称“仙都”。诗人吴瑷赋诗赞道:“几年结袜访仙都,谁道梨云有六铢。为问松花瑶草处,胡麻曾许阮刘无”。有史记载,在崇元观修炼的道人先后有丁义、丁奎、丁秀英、吴猛、吴采鸾和张惠感等,其中丁义最为出名。丁义,又称“翠岩道人”,精通医术,《搜神记》称丁义为“至人”(意为至高无尚之人,因为净明道宗师许逊之师吴猛,也曾授秘于丁义)。丁义终生修炼于崇元观,并以毕生精力潜心钻研《易经》,写下《易山诗讲》六巻、《仙人寄语》一巻、《仪园诗稿》四卷。最后尸解而终。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慕名到崇元观,拜读丁义诗稿真迹后写下五言诗三首,其中在《题丁仙父子真迹》中称道:“高风肖山巅,义重笔笔镌;范挹秋河水,道连晚霞天。凛矣犹蔚矣,苍然且昂然;问君诚几度,世得此真筌。”(陶渊明:《柴桑液池集》)唐宣宗李忱也曾携仆僧胡恂(后为侍御史)到崇元观学道,胡恂作《翠岩道人诗评》一文称道丁义诗作。

相传丁义之女丁秀英随父学道、修炼于崇元观,终身未嫁,得道后于东晋永和二年与吴猛之妹吴采鸾结伴乘鹤西去。宋代诗人杨万里赋诗《白鹤仙迹》赞道:“仙徽立范示清操,白鹤鹏飞显志高。戏怪丹中存炼炷,笑称岭上著神毫。半间烟雨空尘土,一点风云毁诏毛。试问度秋诚几度,充霄精力不为劳。”(杨万里《一憩亭集》)

唐代张惠感(中国道教祖师张道陵十四代孙)在崇元观修炼得道后,于唐神龙二年被唐后武则天召为国师。

崇元观原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为上殿、下殿,附建有丹井、药池等,南后人为纪念丁义父女,在观后立有丁仙福地牌坊。廿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上游水库,崇元观未及拆迁而被淹毁。今遗址处仍有断墙残壁和断碑。

开发内容:重建古道观,为信众提供活动场所。

5、八百洞天(晋)

李八百晚期修炼于华林山。据《四川通志》载:“夏李八百,蜀人,初居筠阳之五龙岗(今高安城区),历夏、商、周,年八百岁,一云动则八百里。时人因号李八百。或隐山林,或居尘市,又修炼于华林山石室……”《辞源》载,李八百,蜀中八仙之一,“铁拐李”原型 。又据华林山《洪城幸氏宗史》记载:“……东横李岭插天,乔岳让高,相传李八百升腾之所,……”。李岭,即今华林山李家岭,山上有一石洞群,地形险峻,李八百以此为修炼地,后称为“八百洞天”。洞天由无数巨石组成,位于华林山南面,内有原始森林,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洞天一带古木参天,巨藤如莽,石洞奇特。其石洞按其不同特点,可分为多种:明洞、暗洞,大洞、小洞,石洞、土洞,长洞、短洞,水洞、旱洞。这些洞,洞洞相连;环环相扣,楼层洞,层层重叠。洞中有洞,大洞藏小洞。洞中有天,一线天,九重天,不一而足,是一天然迷宫。

开发内容参考:1,保留原始的石洞群和森林原貌,增设安全攀登设施,作探险旅游;2,选择一至两个较大石洞,按道教修炼场要求塑造李八百修炼处所。3,休闲。

6.超果寺(唐)

超果寺原名浮楼寺。传说唐宣宗游江南时曾在此一宿,适逢大地微震,寺宇轻晃,宣宗脱口说出:“真乃浮楼也”此为超果寺之前身“浮楼寺”取名之由来。

超果寺两兴两废,第一次为唐代高僧惠海所建,初用名失考。后以唐宣宗“浮楼寺”之口语为名。宋英宗皇帝改赐“超果寺”之称。绍兴九年(1139)毁于兵火。第二次是开喜二年(1206)因祈雨灵验,乡民起意重修,庚午孟春(1210)正式奠基,1211年竣工,并奉郡邑之檄至百丈监(今奉新百丈山)请名僧宗寿为住持。超果寺规模很大,占地面积30多亩,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祖师堂等一应俱全。

超果寺在瑞州的名声很大。《大清一统志》在“白云山”条目下特别提到它及其周边的景色。它是高安最早的寺庙之一。

开发内容参考:重建千年古寺,为信众提供活动场所。

7、高胡坛(汉)

高胡坛在今高安市华林山镇富楼章山村西南,位于高安市西北68公里处,是高安有史以来最早的坛、庙。据南宋幸元龙《筠州高胡坛记》载:秦末“豫章陈夫乞萃徒蜀水之北,筑坛绝巘,以祭黄帝当日征蚩尤寨于山之阳,......” 蜀水即今高安锦河。蜀水之北指华林高胡山,黄帝当年扎寨高胡山与蚩尤激战。秦末,陈夫乞再度在此扎寨并设坛纪念黄帝征服蚩尤。

陈夫乞(前176),西汉建成(今高安)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夫乞聚众于蜀水之北,立寨练兵,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入关灭秦时,率军从之。四年以都尉从刘邦项羽,定燕地。六年(前201)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户。汉文帝四年(前176)卒,谥忠侯。”(载《高安便览》)

高胡坛自初修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经多次修复延续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文字可推测者为: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修复过一次,南宋幸元龙修复过一次并写有《筠州高胡坛记

开发参考内容:1,重建汉代神坛,祭祀黄帝;2,在高胡山麓建设度假休闲村。

8、高士石墓(清)

高士石墓又名熊石斋墓,座落于华林山艮山村东南一公里处,筑于崇山峻岭之中,座南朝北,海拨约250米,拾级而上,面积约20平方米。

墓穴利用整块花岗岩青石就地直凿而成,石椁长2米,宽0.55米,椁盖为圆形。墓穴上建有一座四柱石亭,高3米,亭前阶下立有墓碑,上书“艮山熊氏廷祥生墓位”。内亭额刻有“窀穸奇观”四个大字,亭柱四面均刻有书联,如:“幻视功名羡汝一生称异品,竖石志凿令人千载仰奇翁”,“石墓千年不朽,芳名万载流传”等等。此石墓构造奇特,别具一格,造势雄伟,整个墓穴似悬于险崖之上,实立于半山之中。向北俯视,一览群山小;南面背靠李家岭大山,周边巨石突兀,藤树荫郁,幽奇清静;墓底一股清泉穿过,飞溅而下,好不壮观,实属罕见。

此石墓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当时墓主熊廷祥尚健在,时年69岁。康熙二年(1663),大司马笪与龄游青莲寺,闻而过访,赞叹不绝,特为其作《石斋墓歌》道:“不到石斋墓,不见此山奇僻处。譬如读书,不读石鼓与邱坟,不知古人变幻。突兀处,石下常生有蒂云,石旁粘着无根树;骨格遒劲毛爪寒,山鬼吞声巨灵怖。艮山前后万窍风,石斋墓上一方雾。一方雾,千秋众人慕”。自此,墓主即以熊石斋自称。

熊石斋(1591__1674),清代华林山隐士(又称高士),历经明、清两代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顺治、康熙六朝,一生逸居山村,心胸坦荡,精通诗文,幻视功名,性格豪爽,谈吐风趣幽默,常出其不意捉弄府衙权贵、市井小人、乡间无赖,其轶事趣话,流传民间经久不衰。该墓于1983年5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内容参考:1,修葺墓亭围栏,仿真修建隐士草堂,供游人观赏;2,隐士趣味逸事雕塑,向游人介绍隐士生平轶事;3,开发益智诳语对话娱乐活动。

9、包公祠

包公祠座落于华林山柏树水口村,为纪念北宋廉吏包拯而建。初建于明代,重修于一九九八年。占地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

传说初建此祠时,曾顺溪流方向而定位,但屡建不成。后经一云游高道指点:包拯一生不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敢于犯颜,扬善惩恶,若顺流取向有违包拯秉性。若要建成此祠,只能逆流定向。乡民依其意,改逆向重建,终于建成。

此祠初建后,远近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后形成庙会,延续。

10、火石亭(宋)及送子娘娘庙

火石亭又名青隐亭,位于高安华林山丁坊村口,为纪念宋代名吏丁絪而建.该亭为全石结构,亭顶四角飞檐,横额书有“火石亭”三字。广东韶关曾建有青隐亭(又名“我父亭”),北宋枢密副史、文学家欧阳修曾亲临青隐亭,著有《登青隐亭》诗:“问谁筑此娱心性,试看韶民补址纷。可识临民多种德,揽辉犹咏旧丁君”。

丁絪(940――1002),字文明,号青隐居士,高安华林丁坊人。宋太平天国二年(公年977年)中进士,宋太宗授为兵部行人。丁絪见宦官薛洙怙势弄权,受太宗幸庇,因而冒死上疏弹劾并批评太宗。太宗纳谏,并称其为“一仕则清君侧恶”。薛洙不久惊恐而死。丁絪因此擢升为饶州(今江西波阳)通判。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任期九年,为官勤勉清廉,治绩显著,深得百姓称道。离任时韶州百姓自发至当地芙蓉峰上取火石一块赠与丁絪,并护送到丁坊。丁氏后裔建亭盛石以表敬仰。丁坊因此又名为“火石丁坊”。宋真宗赵恒命辑《天章绳察集》记叙丁絪事迹,并追赠为济阳侯。

火石亭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动乱之中。

引证资料:《广东省志》、江西抚州《文仲渊石漫录》、《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欧阳修《岘山寄足录》、高安华林《火石丁氏宗谱》。

送子娘娘庙位于现八百洞天景点东南约一公里处,由七座微型石庙组成,与民间传说的“七仙女”数目对称。相传建于晋代。凡婚后久不生育者都来此朝拜,应灵后重返此地,在庙前放一双童鞋作为酬谢即可。

开发参考内容:1,重建火石亭,教育为官需为民谋利之道。

2,送子娘娘庙座落处与公路连接,供游人进入。

地理位置

广义上的华林山位于江西省奉新县西南、高安市西北、宜丰县之北,是奉新、高安、宜丰三县(市)的交界山。华林山脉其龙来自于黄山,属赣西北九岭山系支的余脉,其山脉中浮云山中玄女秀峰附近有主岭、南北岭、浮丘岭、三宝岭、冲霄山、凤形山(详见族谱“祖山禁约”),山势险峻、绿树浮岚、风景奇秀,周围百里。其山在奉新县赤岸、会埠、罗市、上富四镇,高安市伍桥镇、华林垦殖场和宜丰县的花桥镇境内。

华林山是座历史名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0-1513年)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领导二万多农民起义以主峰华林寨为大本营,历时四年攻克数县,震惊全国。

华林山是座文化名山,是中华华厦书院的发祥地。这里唐代中期就创办了华夏首座私家书院——桂岩书院,后来这里书院有十多家。其中:北宋初期,我祖仲尧公创办了影响最大、震惊文坛的华林书院。

华林山是座道教名山。自晋代开始,这时有二十多座道观、寺庙。如晋之崇元观,唐之浮云观,超果寺、李八百洞、浮丘石室等。

胡氏发源地

华林山是国内外华林胡氏的发源地。华林胡氏,始于南朝刘宋、兴于唐、盛于宋,历代人才辈出。据清光绪十三年编修的《华林胡氏大成宗谱》儒林表载:宋、明两代堪称教育家的有胡令赟胡仲尧、胡仲容、胡瑗、胡安国胡寅、胡思之、胡大廉、胡大魔胡文岸、胡尚德共11人。据仕宦表记载:沮献公后裔在宋、明两代人仕者县令以上官员有493人,其中:考取状元1人、探花2人、进士104人、解元1人、举人46人;以后担任宰相的有1人、尚书的有23人、御史6人、刺史4人;享受国公爵位的有胡持、胡徽、胡直孺、胡大海共4人。仕宦之盛或宦游而迁徙,兵燹之灾或避地异地而定居。从东海之游到云贵高原,从大江南北到闽浙粤沿海乃至海外,广居着华林胡氏1800多万。真可谓:“北辰上列众星朝,华林苗裔遍神州”。

相关视频

爬华林山上的Y口石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