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奧斯曼帝國,香港作鄂圖曼帝國,台灣作鄂圖曼帝國)(1299年-1922年)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軍事帝國,國名來自創立者奧斯曼一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奧斯曼土耳其人源於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自中亞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也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直至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同時奧斯曼帝國雖然是伊斯蘭教,但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等同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奧斯曼帝國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國家憑藉著強大工業力量的衝擊,局勢於19世紀初趨於轉變,開始成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近代化進程的一環,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奧斯曼帝國干擾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國民運動,成功推翻蘇丹的統治並放棄了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積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改變。
崛起
西突厥與唐朝戰爭戰敗後西遷。阿拉伯帝國統治西亞期間,為對抗十字軍東征攻占耶路撒冷等內憂外患,以塞爾柱突厥人為僱傭兵。到11世紀下半葉,突厥部落以塞爾柱人為首遷居小亞細亞,建立羅姆蘇丹國。13世紀30年代,烏古斯人卡耶部落首領埃爾圖魯爾獲得封地瑟於特,瑟於特遂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發祥地。埃爾圖魯爾之子奧斯曼一世蠶食拜占廷領土,並於1299年自稱埃米爾,宣布獨立,建立以其名命名的奧斯曼國家。
帝國淪亡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繫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