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皱盖假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牛逼的土豪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11日 (三) 11:1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皱盖假芝

中文学名:皱盖假芝

别称:皱盖乌芝、假灵芝、乌芝、血灵芝

门:真菌门

纲:层菌纲

目:非褶菌目

科:鹅膏菌科

属:假芝属

皱盖假芝是灵芝科的一种植物。菌柄偏生,圆柱形,往往弯曲,下部似假根状,有时分叉,长4-12cm,粗3-10mm,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其基部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南方多见于相思树下。[1]

形态特征

子实体:担子果一年生, 有短柄,干后硬木栓质;菌盖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伸可达8cm,宽可达12cm,基部厚可达3cm;菌盖表面黑色,具明显环沟和放射状纵沟,有似漆样光泽;孔口表面肉桂色至锈褐色;不育边缘明显,深褐色至黑色,宽可达3mm;孔口圆形,每毫米3~4个;管口边缘很厚,全缘;上表面形成皮壳,菌肉厚可达1.5cm;菌管茶褐色,长可达1.7cm;菌柄侧生,与菌盖同色,长可达1.5cm,直径可达2.2cm。 菌丝结构菌丝系统三体系: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IKI-,CB+;菌丝组织在KOH试剂中变黑。 菌肉:生殖菌丝极少见,无色,薄壁,直径为2~3μm;骨架菌丝浅黄色,厚壁至近曲实心,弯曲,偶尔分枝,直径为3~5.5μm;分枝菌丝形成缠绕菌丝,常见,近实心,弯曲,频繁分枝,交织排列,直径为1.5~2.5um。 菌管:生殖菌丝极少见,无色至浅黄色,薄壁至稍厚壁,直径为1.5-3μm;骨架菌丝无色至浅黄色,厚壁至近实心,平直或稍弯曲,偶尔分枝,平行于菌管排列,直径为3~5μm;分枝菌丝形成缠绕菌丝,常见,近实心,弯曲,频繁分枝,交织排列,直径为1~-2um;子实层中无囊状体和拟囊状体;担子宽棒状,大小为21~26x 15~19um。 孢子:担孢子广卵圆形,无色至浅黄色,双层壁,外壁无色,光滑,内壁具小刺,IK1-,CB+,大小为(13.9~)14.2~17.5(~18.1) x (9.3~)9.4~12.1(~13.4)um,平均长L-15.6lum,平均宽W-10.47μm,长宽比Q-1.49 (n-30/1) 。

分布范围

中国福建南靖县(37999)、福州鼓山(23630)、厦门( 72334);海南五指山(29137)、坝王岭雅加林场( 47515)、万宁县兴隆(60540,62009);贵州梵净山( 63664);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27934)、西畴县( 26489)。以及国外的澳大利亚巴西南非

生长季节及采集方式

皱盖假芝从春季到秋季均出现,其中春季和夏季的长势最佳,而秋季通常已经死亡,用采集刀从基质上直接采摘即可获得子实体。

与相近物种辨别

红芝呈暗红色,革质,韧性强;紫芝呈黑紫色,质脆。在采集和收购野生灵芝时,要注意:假芝属中皱盖假芝的外形与红芝很相似。黑漆假芝的外形与紫芝很相似。它们常与红芝和紫芝混生在一起,肉眼难以区分。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在它们散发孢子的时期观察其孢子形状。生有卵形孢子的才是灵芝,而生有球形或近似球形孢子的是假芝。灵芝属于木腐菌。

成分

对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皱盖假芝子实体经干燥、粉碎,采用热水浸提,依次采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最终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采用各种分离手段,从皱盖假芝提取物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单体,并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及结合文献,最终确定为尿苷、5’-甲氧基尿苷、星鱼甾醇、腺苷、尿嘧啶、原儿茶酸,所有化合物均属首次从皱盖假芝中分离得到。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