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鸟巢蕨(拉丁学名:Asplenium nidus),又名山苏花,为铁角蕨科巢蕨属下的一个种,属多年生阴生草本观叶植物。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鸟巢蕨是一种附生的蕨类植物,原生于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非洲东部等,在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有强壮筋骨、活血祛瘀的作用,也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血瘀、头痛、血淋、阳痿、淋病。
目录
鸟巢蕨形态特征
鸟巢蕨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
叶簇生;柄长2-7厘米,粗约7毫米,禾秆色或暗棕色,木质,干后下面为半圆形隆起,上面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两侧有狭翅,基部被阔披针形深棕色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阔披针形,长75-98厘米,先端渐尖,中部最宽处为6.5-8.5厘米,向下逐渐变狭而长下延,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干后略反卷。
主脉两面均隆起,上面下部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暗棕色,光滑;小脉两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单一,平行,相距约1毫米。叶革质,干后棕绿色或浅棕色,两面均无毛。
孢子囊群线形,长3-4厘米,生于小脉的上侧,自小脉基部以上外行达离叶边不远处,彼此以宽的间隔分开,叶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盖线形,浅棕色或灰棕色,厚膜质,全缘,宿存。[1]
鸟巢蕨生长习性
鸟巢蕨常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内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喜高温湿润,不耐强光。
鸟巢蕨分布情况
鸟巢蕨在很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
国内:中国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五指山、尖峰岭)、云南(金平)等地;
国外:非洲热带东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琉球)、韩国(济州岛)、东南亚大部分热带地区、澳大利亚等地。
鸟巢蕨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鸟巢蕨可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
播种孢子:春季先将细沙和腐殖土拌匀,经高温消毒,装入播种盆内压平,将成熟的孢子均匀撒播在盆土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保湿,并将其置于温润阴凉处,7天至10天孢子即可萌发,经1个月左右,就会长出绿色的原叶体,3个月后待其长出几片真叶时,方可上盆培育。
分株: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将其根状茎连同叶片和根丛切割成若干块,或扒下旁生的小植株,剪去叶片的1/2,分别上盆,以少量的腐叶土覆盖,为其创造一个湿润通风、排水良好的小环境,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成活率较高,需注意盆土不能太湿,以免引起烂根。分株是花卉爱好者最为行之有效的繁殖方法。
组培:生产性大量繁殖,可利用其顶生短茎、幼叶或孢子等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统一规格的商品苗。
分株繁殖
植株生长较大时,往往会出现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地把需要分出的植株部切离,再分别栽植即可。鸟巢蕨产生的分枝较少,少用常见的分离子株的办法分株,通常将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春末从基部分切成2-4块,并将叶片剪短1/3-1/2,使每块带有部分叶片和根茎,然后单独盆栽成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盆栽后放在温度20度以上半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养护,以尽快使伤口愈合。盆中栽培基质稍湿润,不可太湿,否则容易腐烂。待新叶生出后可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 种植准备
以疏松、排水和通气性好的5-40mm规格的进口泥炭,将泥炭打碎加水拌匀,(加水的标准:加水拌匀后,手紧握一把泥炭,水从指缝中渗出)待上杯种植。9cm盆每盆的泥炭用量约 250毫升,一包300升进口泥炭可以装1200杯左右。
种苗挑选:选择专业生产的优质种苗,苗高5-9cm,冠幅9-12cm,无病虫害、无枯叶、黄叶。
上盆:小盆栽一般用口径为9cm规格盆子种植,种植时先在杯底垫2cm左右基质,再将筛苗移入杯中,小苗种植不宜过深,以平植株基部为宜;基质松紧适中,装至杯子9分满,1株/盆。
管理要点
温度:它的生长适温为16℃至27℃,其中3月至10月为22℃至27℃,10月至翌年3月为16℃至22℃。夏季当气温超过30℃以上时,就要采取搭棚遮阴和给环鸟巢蕨境喷水等降温增湿措施,使其能继续保持旺盛的长势。不论是家庭盆栽,还是生产性栽培,冬季最好能保持15℃以上的棚室温度,使其能继续生长,条件不具备时,至少应保持不低于5℃的棚室温度,若温度过低易导致其叶缘变成棕色,甚至有可能因受寒害而造成植株死亡。
光照:鸟巢蕨的原生环境为潮湿丛林中,多作附生态,只需少量的散射光就能正常生长,因此盆栽植株可常年放在室内光线明亮处养护。如春、秋季短期放在室外树荫下或大棚中,则更有利于其生长,并能增加叶面之光泽。盆栽鸟巢蕨,切忌烈日暴晒,否则植株会出现叶色变劣泛黄、叶面灼伤、叶缘枯焦等不正常现象,降低其观赏价值,夏季应将其搁置于遮光70%以上的荫棚下,对其生长比较有利。冬季在棚室内,要适当给予光照,过于阴暗处要给予人工补充光照。
水分:盆栽鸟巢蕨不仅要求盆土湿润,而且要求有较高的相对空气湿度。生长季节浇水要充分,特别是夏季,除栽培基质要经常浇透水外,还必须每天淋洗叶面2次至3次,同时给周边地面洒水增湿,维持局部环境有较高的空气湿度,既可增加叶面的光泽,又对孢子叶的萌发十分有利,如果盆土缺水或空气比较干燥,易引起叶缘干枯蜷曲。冬季气温较低时,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好,可多喷水,少浇水,以免在低温条件下因盆土中水分过多而造成植株烂根。由于其叶片为革质,能阻止水分的蒸发,所以它也能耐短时间的干燥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它比较适于作室内栽培陈列。
土壤:盆栽基质可以是以腐叶土或泥炭土、蛭石等为主,并掺入少量河沙,也可用蕨根、碎树皮、苔藓或碎砖粒加少量腐殖土拌匀混合而成。有条件的场所,最好用多孔花盆或多孔塑料筐作容器,盆底垫入1/3的碎砖粒,上面可加入蕨根、树皮块、苔藓、腐叶土等,然后再将鸟巢蕨的根部栽入其中,这样长势会更加旺盛。盆栽鸟巢蕨,可每2年换盆一次,将其从花盆中脱出,抖去宿土后,剪去部分残根和枯黄的叶片,剥离的子株另行栽种,老株更换栽培基质后换一个稍大一点的盆具栽好。另外,每年的春季可在盆内添加少许碎石灰,则有益于其旁生子株的生长发育。
肥料:鸟巢蕨特殊的形态和构造,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养分。它的根茎短而密生鳞片,并产生大团海绵状须根,能吸收较多的水分。叶片辐射状着生于根茎顶端,呈鸟巢状或中空的漏斗状,在原生环境中能收集落叶和鸟类及雨水于其巢中,这些物质转化为腐殖质,可作为自己养分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盆栽鸟巢蕨,在其生长旺盛季节,宜每半月浇施一次氮、磷、钾均衡的薄肥,可促使其不断长出大量新叶,如果植株缺肥,叶缘也会变成棕色。夏季气温高于32℃,冬季棚室温度低于15℃,应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
病虫防治
病害炭疽病: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叶片易感染炭疽病,其病斑为褐色,后期轮纹明显。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的世高水分散颗粒剂2500倍液均匀喷雾,每10天一次,连续3次至4次。此外,还应注意防止日灼、寒害等发生。
虫害线虫:线虫危害鸟巢蕨,可导致叶片出现褐色网状斑点。
防治方法:可用克线丹或呋喃丹颗粒撒施于盆土表面,杀虫效果较好。[2]
鸟巢蕨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鸟巢蕨为较大型的阴生观叶植物,悬吊于室内也别具热带情调,植于热带园林树木下或假山岩石上,盆栽的小型植株用于布置明亮的客厅、会议室及书房、卧室。
园林价值
鸟巢蕨是有效的空气清新器,大型繁茂的绿色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使封闭的室内空气变的清新。
药用价值
鸟巢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钾、铁质、钙、膳食纤维等。鸟巢蕨味苦、温,入肾、肝二经。有强壮筋骨、活血祛瘀的作用,也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血瘀、头痛、血淋、阳痿、淋病。
食用价值
鸟巢蕨的可食用部位是其嫩芽。鸟巢蕨采摘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略微焯一下,捞出后过掉水,加入各种调味料凉拌,或同其他食材一同炒菜。[3]
鸟巢蕨植物文化
花语:吉祥、富贵、清香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