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鳙鱼(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鳙、松鱼、胖头鱼、花鲢、黑包头鱼、包头鱼、黄鲢、黑鲢、麻鲢、大头鲢、馐鱼、鰫鱼,大头鱼、摆佳鱼、鳙头鲢,也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鳙鱼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性较和缓。一般在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摄食肥育,性成熟时到江中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产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一般45龄达性成熟。繁殖期为47月。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疾病少,易饲养,为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
形态特征
体形象鲢鱼,头大,几乎占鱼体长的1/3。口大,口形、口位与鲢鱼相同。眼位于头轴线之下方。鳞细小。胸鳍很长,超过腹鳍基部而达腹鳍长的1/3~2/5处。背部灰黑并略带黄色,两侧较淡,间有黑色花斑,腹部淡灰色。体侧扁,头大口宽;腹面自胸鳍基甚至腹鳍呈弧形,自腹鳍基部致肛门具肉棱。鳃耙分离、细密,长度与鳃丝相同。下咽齿1行,草履状。体灰黑色,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分别有黑色细斑。
测量了42条鳙鱼的标本。鳙鱼体长68—342mm;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
鳙鱼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无须。眼小,位于头前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阔而隆起。鼻孔近眼缘的上方。下咽齿平扁,表面光滑。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
鳙鱼背鳍基部短,起点在体后半部,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其第1-3根分枝鳍条较长。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约等大,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后室大,为前室的1.8倍左右。肠长约为体长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体的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缘各具有1排角质“栉齿”,雌性无此性状或只在鳍条的基部有少量“栉齿”。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栖息环境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
生活习性
鳙鱼是中上层鱼类,性温驯,行动斯文,受惊动时也不会乱窜乱跳,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但不如鲢鱼那样接近水面。养殖这种鱼容易管理、捕捞和活鱼运输。鳙鱼是较喜温的温水性鱼类,它的适宜生长温度比草、鲢鱼略高,水温低于20℃时,生长显著减慢。鳙鱼耐低氧,能适应肥沃的池塘环境。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 分布水域范围很广,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几乎淡水流域都有。
生长繁殖
在天然情况下,鳙鱼的产卵季节,比同地区的鲢鱼略晚一个节气,在长江,多集中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长江中的产卵场从湖北宜昌至黄石市最集中。产卵习性与草、鲢鱼相似,卵也是漂浮性。人工繁殖的时间也要比鲢鱼晚些。
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人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当河水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
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成熟 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产卵期与草鱼相近。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50公斤。池塘养殖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岁龄鱼可重达0.8~ 1公斤。初成熟个体体重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广西、广东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也可产卵。
腾讯视频
鲢鱼 鳙鱼与水的奇妙关系
夏天,鲢鳙都在什么水层?世图的观点你认可吗?
参考资料
- ↑ 四大家鱼彪悍“鲤科生 . 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