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諸侯 | |
---|---|
出生 | 西周、春秋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
知名於 |
諸侯指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1]
名相釋義
1. 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
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並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
《易·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史記·五帝本紀》:「於是 軒轅 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諸侯》:「《帝王世紀》曰: 女媧 未有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諸侯, 風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風沙 之民自攻其君,則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為了統治廣闊的被征服地區, 周 初曾大規模分封諸侯,即『封邦建國』……相傳 武王 、 周公 、 成王 先後建置七十一國,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說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2. 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
三國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南史·循吏傳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三:「 五代 諸侯跋扈,枉法殺人,主家得自殺其奴僕。」 清 吳偉業 《儒將》詩:「 河 朔功名指顧收,身兼使相領諸侯。」
3. 星名。
《史記·天官書》:「門內六星,諸侯。」 張守節 正義:「內五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雲諸侯五星在東井北河,主刺舉,戒不虞。又曰理陰陽,察得失。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為天子定疑議也。」[2]
諸侯國起源
中國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制度。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同姓即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於異姓的前面。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係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後裔。
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錫命。周天子為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疆土範圍、土地數量,以及所封給的屬臣、奴隸、禮器和儀仗的數量。受封的諸侯必須為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制。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了周天子的控制並出現割據紛爭的局面。 [3]
諸侯國的興衰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
進入春秋時期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衛、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
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諸侯國只剩下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大國及其他一些小的諸侯國:中山,魯國,宋國,鄭國,衛國等小國。[4]
諸侯之爭
春秋時期以後,周禮開始逐漸崩塌。各諸侯國為了稱霸諸侯,相互征伐,衝突不斷,春秋五霸接連上演。當時的周王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但是由於自己實力的嚴重下滑,已經不足以掌控天下局勢了。
春秋以前,天子六師,哪個諸侯不聽話就要六師移之,就要打你。但是後來發現打不過了,尤其是打楚國打了三次都沒打過。軍師實力跟不上,自然號召力就下降了不少,下面的諸侯國就開始寵寵欲動想要僭越周禮了。
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當時楚國國君熊通不滿足於自己的爵位,當時天下除了周王一個「王爵」外,其他諸侯國君都是「公」、「侯」、「伯」之類的爵位,楚國當初沒有和周武王搞好關係,被封了一個諸侯國里最低的「子爵」。熊通不滿足這個,採用威脅的口吻要求周王給提高爵位。周王怎麼受的了這樣的非禮要求,斷然拒絕了。熊通回國後就很氣憤,一琢磨,過了兩年,老子不和你玩了,我自己封自己為楚王。但是,這個楚王當時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承認,天下的王其實還算只屬於周王一人的。
到了公元前403年,局勢徹底改變,這一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得到了周天子官方的許可正式封侯。三家分晉事件成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春秋時代雖然禮樂崩壞,但是周禮還被認可,到了戰國,周禮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稱霸天下才是當時的主旋律。
戰國後,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這簡直就是造反,而周天子居然承認他們是諸侯,而不是討伐他們,從這一刻起,周天子都不尊周禮了,諸侯就更不知禮為何物了。然後才有各諸侯國為了封王,各種攻城略地,最後才有戰國七雄。
從「齊楚相王」到 「五國相王」,魏王先是怕齊國反對,拉着齊一起稱王,後來又為了遏制秦、齊、楚,派公孫衍聯合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聯盟相互稱王。五國相互稱王就意味着不止一個天子,周天子的權威徹底淪喪。[5]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6]
參考來源
- ↑ 諸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諸侯,360搜索網
- ↑ 諸侯,360搜索網
- ↑ 諸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諸侯,360搜索網
- ↑ 諸侯國,360搜索網
- ↑ 天下本只有一個「王爵」,「公侯伯子爵」的諸侯因何紛紛稱王?,新浪網,2017年12月20日
- ↑ 褒姒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學習啦網,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