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英国工党 |
本名 英国工党 领袖 凯尔·斯塔莫 副领袖 安吉拉·雷纳 总书记 伊安·麦克尼科 主席 安妮莉丝·多兹 成立 1900年2月27日,122年前 总部 伦敦维多利亚街39号 SW1H 9HP 青年组织 青年工党 学生组织 学生工党 党员 512000人 (2016年) |
英国工党(英语:Labour Party)是英国一个包含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自由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理念的中间偏左政党,与保守党并列为英国两大主要政党。 [1]
背景
19世纪后期,数量日增的城市无产阶级和甫获得参政权的男性工人阶级,迫切需要能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一些工会运动分子始兴趣于进入政坛,在1867年和1885年参政权两次扩展后,自由党接纳了一批由工会赞助的候选人。在此期间,还有几个小型的社会主义团体成立起来,旨在将这一运动与政治政策产生联系。其中主要的是独立工党、社会民主同盟、知识分子中产阶级费边社和苏格兰工党。
与此同时,英国的社会主义在地方政治中取得进展。1889年费边社和自由党组成的“进步”党在伦敦郡议会举行的首次选举中取得多数。这个有社会主义者发挥重要影响力的郡议会贯彻了公有化计划,建立了英格兰的首批社会住房,增加了消防队等服务项目的开支,增设了公园和公共浴场,改善了伦敦的下水道系统,道路被拓宽,连接多格斯岛和格林威治的黑墙隧道于1897年投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妇女劳动联盟在肯辛顿建立了儿童福利诊所。
1892年,独立工党党员弗雷德·乔维特成为被选入布拉德福德市议会的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几个月后,乔维特在该市成立了独立工党的地方党部。作为贝德福德市议会议员,乔维特负责拟定了最终由地方当局采纳的几项重要改革。1904年,布拉德福德成为英国首个由学校免费供餐的地方当局,该市部分贫民窟地区获得拆除重建。他也支持《1834年济贫法》,并在成为济贫法监护人委员会委员后致力于改善布拉德福德市济贫工厂里儿童食品的质量。
1898年,西汉姆自治市议会成为有史以来首个独立工党控制的议会。新当局开展了一项扩大市政工作队伍并将其直接置于公共控制之下的计划,以改善工作保障、条件和待遇。为市当局雇员提供最低工资、八小时工作制及两周的年假。虽然两年后该市议会易主,但两年间取得的成果证明了独立工党在市一级推动改革的有效性。
在1895年大选中,独立工党提名28位候选人,但只赢得了44,325张选票。该党领袖凯尔·哈迪认为,为了在国会选举中取得成功,有必要与其他左派团体联合起来。
劳工代表委员会
1899年,唐克斯特混合铁路职员协会(Amalgamated Society of Railway Servants)会员Thomas R. Steels建议工会大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以整合所有左翼团体,好派出候选人争取英国议会席位。议案在议会的各阶段投票中均获得通过,而会议则在圣法灵顿纪念堂召开,由1900年2月26日开始,到第二日结束。会议有工人阶级和左翼团体出席,而协会则代表工会议会三个成员工会。[206]
1900年,工党正式成立,同年大选,有2名议员成功晋身下议院。
20世纪初
工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选中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在1924年第一次执政,1929年到1931年间第二次执政,两次执政都是少数派政府,由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政府处处受制于保守党及自由党,保守党是国会第一大党。1929年美国的华尔街股灾引发出经济大萧条,惟麦克唐纳政府却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作出应对,内阁在经济问题分裂,也招来工会的群起反对。一些资深阁员如亨德森则透过辞职相要胁,反对削减开支。由于内阁持续在此一议题陷入严重分裂,麦克唐纳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辞呈,并在同日立即获英王乔治五世责成筹组国民政府,实行与保守党及自由党合组联合内阁。其后麦克唐纳被工党开除,同年大选保守党取得压倒性胜利,主导联合政府的控制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时内阁中,工党更是备受保守党打压。
二战后
二战后,在克莱门特·艾德礼的领导下,工党迅速崛起,取得压倒性胜利再次执政,成功组建首个多数派政府,至1951年倒台为止。1964年至1979年间,工党长期执政,四度赢得大选,首先由哈罗德·威尔逊两次担任首相,然后由詹姆斯·卡拉汉于1976年接任首相职位,直至1979年被保守党击败下台,开始长达18年的在野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在历次大选均取得佳绩,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执政。期间工党政府推动大力为公用事业和主要工业进行了国有化,并设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推动免费医疗及教育,使英国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保守党最初反对这种方针,但不久以后却又受到所有政党支持,并为历届政府所沿袭,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战后共识”;直至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70年代成为保守党领袖,“战后共识”的时代才走上终结。
1979年英国大选,工党下台,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第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上台后,开始推动部分企业私有化,为了使英国经济恢复活力,摆脱“英国病”的困扰,她抛弃了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减少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多数国营事业实行了私有化,劳动力市场也变得更具弹性,在财政上采用货币主义政策,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当时是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保守党鼓吹通过努力工作以创造财富,而非追求财富的再分配,这段期间,由于工党仍然鼓吹推动国有化,加上右派媒体长期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对工党的负面影响,工党之后接连三次大选皆惨败告终,使工党不得不探索改革。
第三条路
1994年,托尼·布莱尔成为新任工党领袖,他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工党放弃过往激进的左翼路线,重新定位,并修改涉及社会主义政策的党纲。
1997年英国大选,工党取得压倒性成为执政党,结束保守党18年的执政,取得执政权。布莱尔成为新任首相,他是英国185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工党在1997年至2010年间再次执政,前十年由托尼·布莱尔领导,后来由戈登·布朗接手领导。起初工党在下议院以179席的差距领先其他党派及独立议员的总和,2001年英国大选之后,领先优势降为167席,2005年大选之后,领先优势更骤降为66席。在2010年大选中,工党取得了258个席位,成为官方反对党。
连任三届后,2007年5月11日,执政十年的布莱尔在其选区宣布将于6月27日辞任首相、工党领袖及下议院议员,并推荐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6月27日,布朗正式就任首相。
2010年下野后
2010年英国大选,选举结果,出现自1974年2月以来首个悬峙国会,最后保守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组建65年首个和平时期的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出任首相,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出任副首相。卡梅伦成为英国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比布莱尔当选时更年轻5个月。工党再度在野。而戈登·布朗随即辞任领袖。
2010年9月25日,工党举行领袖选举,结果41岁的爱德华·米利班德击败其兄长戴维·米利班德,成为新任工党领袖、兼反对党领袖。
2013年2月5日,英国下议院议会举行投票以压倒优势通过英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在下院举行的二读投票中,这项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对获得通过。绝大多数支持票来自工党和自民党议员。[208]
2015年英国大选,选举结果,工党再次落败,议席减至232席,降至1987年大选时的水平,其中工党在苏格兰的议席减至一席。选后爱德华·米利班德随即辞任领袖。
2015年9月12日,工党举行领袖选举,结果66岁的杰里米·科尔宾击败3名对手,成为新任工党领袖、兼官方反对党领袖。他在选前担任超过32年的下议院议员,但在之前从没有担任影子内阁成员及内阁成员的经历。在2016年脱欧公投,杰里米·科尔宾支持留欧,却拒绝再作进一步的表态。脱欧公投后,工党多数议员要求他辞去领袖,其后在再度重选的工党领袖选举中,杰里米·科尔宾再度胜出领导工党。
2017年英国大选,选举结果,工党第三次落败,但议席增至262席,是自2005年以来最多,普选票更大增10%至40.0%,杰里米·科尔宾的地位得以巩固,以后特雷莎·梅政府在国会因为工党及其他留欧政党的阻碍无法通过脱欧协议,直至2019年末,同意保守党的建议,解散国会进行大选。
2019年英国大选,工党对脱欧的问题只提出当成功执政后再度提出公投,在焦点主力放在左倾的社会经济与民生政策上。选举结果,工党第四次落败,议席减至202席,是1935年以来大选最差的成绩。败选原因杰里米·科尔宾被批评在脱欧事务上拒绝明确表态,亦因过分左倾的经济政策导致落败。杰里米·科尔宾之后表示不会再领导下一次大选,并随后宣布辞去领袖一职。
2020年英国工党领袖选举中,凯尔·斯塔莫击败丽贝卡·隆-贝利与丽萨·南迪,于4月4日接替科尔宾成为新任工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