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寒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寒松
职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

程寒松,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

简介

曾在美国Air Products & Chemicals(气体与化学品公司)任高级研究员。2004年起担任美国能源部氢吸附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管理委员会委员,同年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聘教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论化学与计算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千人计划"学者,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

人物生平

程寒松,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量子化学权威唐敖庆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随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美国Air Products & Chemicals(气体与化学品公司)工作,任高级研究员职位。2004年起担任美国能源部氢吸附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管理委员会委员,同年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聘教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论化学与计算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千人计划"学者,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

1994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在物理评论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23项,其中已授权6项、发布12项,部分专利已为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美国气体与化学品公司等进行商业化开发,总商业价值达每年6000万美元。近10年来应邀在美国化学化工年会、材料科学年会上作学术报告11场;应邀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西班牙科学院等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报告80余场,并与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建立了广泛与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可持续能源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包括计算化学实验室、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电化学实验室及分析测试实验室等,总体面积达600m2。各类实验、分析测试仪器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团队成员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4人,海外兼职特聘教授3人,研究生20余人。实验室以计算设计和实验制备紧密结合为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申请美国专利5项;在德国应用化学、物理评论、物理化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自然基金资助4项,获美国气体与化学品公司国际合作项目资助达260万元,并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研究方向

程寒松.jpg

1)清洁能源与可持续能源:

a) 储氢材料设计制备;

b) 新型直接燃料电池技术;

c)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电解质材料;

d) 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技术;

e)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转化技术。

2)半导体表面功能薄膜的沉积与生长技术:

a) 原子层沉积技术;

b) 半导体表面功能薄膜的设计及生长技术。

3)高效催化体系的设计:

a) 异相催化反应机理;

b) 新型廉价高效催化剂的设计。

代表性论文

1. Bo Han, Jinping Wu, Chenggang Zhou, Bei Chen, Roy Gordon, Xinjian Lei, David A. Roberts, Hansong Cheng*, "First-Principles Simulations of Conditions of Enhanced Adhesion Between Copper and TaN(111) Surfaces Using a Variety of Metallic Glue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49, 148 (2010).

2. Hansong Cheng*, Xianwei Sha, Liang Chen, Alan C. Cooper, Maw-Lin Foo, Garret C. Lau, Wade H. Bailey, III1, Guido P. Pez, "An Enhanced Hydrogen Adsorption Enthalpy for Fluoride Intercalated Graphite Compounds",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 131, 17732 (2009)

3. Hansong Cheng*, Alan C. Cooper, Xianwei Sha, Liang Chen, and Guido P. Pez, "Hydrogen Spillover in the Context of Hydrogen Storage Using Solid-state Materials", invited Perspective Review,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1, 338 (2008).

4. Danial J. Tempel, Philip B. Henderson, Jeffrey R. Brzozowski, Ronald M. Pearlstein and Hansong Cheng*, "High Gas Storage Capacities for Ionic Liquids through Chemical Complexation",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 130, 400 (2008). 该文还被美国《化学化工新闻》以一周最重要科学新闻而作了突出报道。(C&E News 2008, 86, 7).

5. Galip Guvelioglu, Pingping Ma, Xiaoyi He, Robert Forrey, Hansong Cheng*, "On the Evolution of strcture of Copper Clusters and their Chemical Reactivity with Hydrogen", Phys. Rev. Lett. 94, 026103, (2005).

6. Hansong Cheng*; Guido P. Pez; Alan C. Copper, "Spontaneous Cross-linking of Small Diameter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Nano Letters 3, 585 (2003).

7. Milen Kostov, Hansong Cheng*, Alan Cooper, Guido Pez, "Influence of carbon curvature on molecular adsorptions in carbon-based materials: A force field approach", Phys. Rev. Lett. 89, 146105 (2002).

8. Hansong Cheng*, Guido P. Pez, Alan C. Copper, "Mechanism of Hydrogen Sorptio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 123, 5845, (2001).

9. Lai-Sheng Wang, Xue-Bin Wang, Hongbin Wu, and Hansong Cheng*, "New Magic Numbers in TixCy- Anion Clust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rowth Mechanisms of Titanium Carbide Clusters", J. Am. Chem. Soc. 120, 6556 (1998).

10. Lai-Sheng Wang and Hansong Cheng*, "Growth Pathways of Metallocarbohedrenes (METCARS): Cagelike or Cubic", Phys. Rev. Lett. 78, 2983 (1997).

11. Hansong Cheng* and Lai-Sheng Wang, "Dimer growth, structure transition and antiferromagnetic ordering in small chromium clusters", Phys. Rev. Lett. 77, 51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