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赤鱗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泰山赤鱗魚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時鱗魚、斑紋魚。《泰山藥物志》記載「本品因螭頭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產,魚類中的稀世珍品。泰山赤鱗魚是一種小型野生魚類。屬鯉科,突吻魚屬,種名為多鱗鏟頜魚。 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就發布公告,泰山赤鱗魚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是山東省首個魚類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12年赤鱗魚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07年1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泰山赤鱗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中文名 泰山赤鱗魚產
地名稱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品質特點 肉質細嫩,味鮮美而不腥
目錄
目錄
1 產品特點 ▪ 品質特性 ▪ 藥用價值 ▪ 營養價值 2 產地環境 3 歷史淵源 4 生產情況 5 產品榮譽 6 地理標誌 ▪ 地域保護範圍 ▪ 質量技術要求 ▪ 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泰山赤鱗魚生活在海拔270—800米的泰山山澗溪流中,與富春江的鰣魚、青海湖的湟魚、渤海的油魚和弓魚,並稱為中國五大貢魚,為中國魚類珍品。自然條件下,成魚長不足二十厘米,重不過百克,肉質細嫩,其味鮮美而不腥,為名貴肴饌,還可藥用。體側偏,腹部圓,頭小吻鈍,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有極少的須兩對。體暗褐色,腹白,背部微顯蘭色。體被細鱗,兩側鱗片微黃,背鰭、尾鰭灰黃色,其他諸鰭桔黃色。生殖季節雄魚色彩明顯,鰭呈吉紅色,吻部及臀部綴以白色珠星。體色隨環境而變,或深或淺,對聲音變化反應靈敏、行動敏捷,一遇到外界刺激即迅速逃入石下。
藥用價值
《泰山藥物志》記載 :「螭霖魚方頭巨口,龍鬚龍目,全首似龍而無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魚有補腦益智,生清降濁,養顏補氣,延年益壽,明目聰耳,堅齒健身之功效。」
營養價值
泰山赤鱗魚具有極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傳說「夏日置魚於岩石上,經烈日曝曬可以化油而流」。它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香而不腥、營養豐富而名揚四海,《泰安史志》記載:「赤鱗魚是歷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御膳中珍饈佳品。」赤鱗魚含有鉀、鋅、鎂、鈣、銅、等12種以上礦物質;含有18種以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含有18種以上抗衰老及預防心臟病的脂肪酸。當今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以登泰山、品嘗泰山赤鱗魚為快事。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泰山赤鱗魚為御膳中必備之類,是中國國內五大貢魚之一。 [1]
產地環境
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它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它的雄偉。泰山地層,屬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的雙層結構,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受掀斜式斷塊抬升控制。泰山南部受斷裂影響,上升幅度大,其基層在上升風化過程中,異峰突起,陡峭峻拔,露出大片基底雜岩;北部上升幅度小,嶺低坡緩,谷寬溝淺,保存着典型的古生代蓋層。 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嶂、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由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群峰起伏,主峰突起。從海拔l50米的山麓泰安城,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海拔1460米、玉皇頂海拔l545米。層層疊起,形成由抑到揚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泰山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性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頂年均氣溫5.3°C,比山麓泰城低7.5°C;年均降雨量1124.6毫米,相當于山下的1.5倍;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連。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雲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 泰山上植被茂密,林木蔥蕪,古木參天,花草繁茂,森林覆蓋率達81.5%,植被覆蓋率達90%。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9195株。泰山豐富的植被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的生物資源。 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古稱「泰山神水」。在泰山的主要山澗水系中,形成了許多灣和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泰山「一山兼數十山之形狀」、「兼南北風景之長」的景貌特點。就是在這山高水澈之地,孕育了一種泰山所獨有的小型野生魚類——泰山赤磷魚。它傳說是古代皇帝欽點的貢品,生性嬌貴,喜歡非常清澈的山澗溪流,不耐高溫不耐寒,夏季水溫高於28℃時就會熱死,冬季水溫低於2℃時就會凍死,對環境要求極高,也因此更為珍稀。泰山,可謂是其生長的天然良居。 [2]
歷史淵源
泰山赤鱗魚長年生活在泰山的山澗溪流中,在泰安可謂家喻戶曉,向來被喻為泰山名產、泰山一絕。唐、宋、元、明、清歷代的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等游泰山時,都品嘗過赤鱗魚的美味,李白詩曰:「魯酒琥珀色,汶水紫錦鱗,攜物增友人。」其中,紫錦鱗就是指泰山赤鱗魚。在明、清時代,泰山赤鱗魚就成為皇室貢品。 《泰山志》 (明嘉靖年間,汪子卿編撰,卷十一、十二、十三)記載:「魚有斑文四五寸許四五月生岳北溪澗中過此則無矣」; 「石鱗長四五寸生石澗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色者味最美」。 《泰安縣誌》(卷四 卷五卷六 物產 )記載:「鱗介以班文魚,一名時鱗魚長四五寸夏初出石澗中,赤白黑色不一,為特產」。 《泰山府志》(乾隆二十五年,清顏希深卷之二,方域,三七頁)記載:「鱗屬石鱗泰安州志謂之斑文魚長四五寸許生泰山北石澗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者味甚美然不恆得」。 《泰山遊覽志》記載:「而石鱗尤為特產,長四五寸,生石澗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色者,味最美」。 《泰山述記》(清宋思仁撰卷之九、十)記載:「石文魚府志謂之斑文魚長四五寸許生泰山北石澗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者味甚美然不恆得」。 據說,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游泰山,每次必食此魚。因此,從清朝以來泰山赤鱗魚日益聞名,被列作泰山名菜之首,馳名中外。
生產情況
2007年,泰安市赤鱗魚養殖場達40餘處,年產商品魚20萬尾左右。 截止2010年,整個泰山赤鱗魚的養殖戶有70戶,年產量已達到100萬尾左右。 2011年,泰山赤鱗魚的養殖已發展到近百家,養殖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年繁育苗種近200萬尾,養殖商品魚100多萬尾,部分漁民年戶收入達100多萬元。 截至2013年,泰山景區赤鱗魚養殖規模已達400萬尾,養殖戶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以上。 [3]
產品榮譽
1992年,泰山赤鱗魚被確定為山東省唯一重點保護的淡水魚類。 2001年,泰山赤鱗魚在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泰山赤鱗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人民政府《關於申請給予泰山赤鱗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函》(泰山政發〔2006〕91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赤鱗魚屬鯉形目、鯉科、鮁亞科、突吻魚屬、鏟頜魚亞屬。 (二)養殖環境條件。 1. 場址選擇:海拔150米至800米 ,靠近山澗溪流,水源水質良好無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環境安靜,符合GB/T18407.4的規定。 2. 水質要求:養殖水質應採用清潔無污染的泰山天然水,水質符合GB11607中的一類水要求,池水溶氧量7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0.5米以上,pH值7.2至7.6。 (三)繁殖技術。 1. 親魚的選擇與培育:選擇體形健美,性腺發育好,性情活潑、遊動迅速、反應敏捷的2齡魚作為後備親魚,經過2年的強化培育後做為繁育親魚。雌雄比例1:1.5。 2. 產卵:產卵期4月20日至6月20日,產卵水溫:18℃至24℃,將體長相近的親魚按雌雄比例1:1.5放入產卵池,往池水中投入帶有細沙的產卵床,沙床厚度50毫米至80毫米。 3. 孵化:取卵時間:為產後40至60分鐘。卵的收集:均勻攪動沙和水,使卵懸浮在水中,將卵與水一起倒入盛卵器,卵沉澱後倒出水。取卵時防止太陽直射。孵化溫度18℃至26℃,光照強度180 LX至360LX。下溏時間為幼魚出膜平游後2天下溏。平游後投餵以輪蟲為主的開口餌料。 (四)養殖技術。 1.放養密度:放養密度與規格關係表(單位:體長 毫米;密度 尾/平方米) 體長 30 40 50 60 80 90 110 140 170 200 密度 100 80 50 40 30 25 20 15 10 3 2. 餌料使用及要求:餌料以人工培養的生物餌料為主,適當投入人工配合餌料。日投餌量(干餌料)為體重的3%至5%。 3. 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質,加強餵養管理,防止浮頭和病害發生。 4. 捕撈要求:體長達到80毫米以上即可捕撈。 (五)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魚體呈梭形,略側扁,稍狹長,頭短,吻鈍,眼中等大,位於頭側面偏上方,口下位,腹部呈銀白色,具有淡灰色側線兩條,體側每個鱗片基部具有一新月形黑斑。當光線由弱到強時,其體色由黑褐色變為金黃色。分為三個等級:優級、一級、二級,規格如下表: 等級 項目 優 級 一 級 二 級 規格 體長>180毫米 180毫米≥體長>130毫米 130毫米≥體長>80毫米 2. 理化指標:蛋白質含量≥15%,脂肪含量≤4%,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4%。 [1-2]
專用標誌使用
泰山赤鱗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