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昱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汪昱庭(1872年-1951年)名敏,号子夷。安徽休宁人。
13歲隨先人來滬,在南市花衣街一布莊習業,後在紗布行從業。1911年,汪氏受民主革命影響,在譚延愷部任職。袁世凱復辟後,他棄官經商,任恒豐紗廠業務部經理、華商紗布交易所新亨花號經理等職,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棄業。汪氏秉性恬淡,為人謙遜,不求聞達,不逐名利。汪昱庭在教學時不守門派,不以師尊自居,真誠以琴會友,輕利重義,其人品、藝品成為學生和後人的楷模,亦為國樂界同仁所稱頌上海琵琶派的创始人。
汪派琵琶藝術
汪昱庭初習笛、簫、三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从邻居王惠生学琵琶。滬上張園、愚園兩地盛行琵琶會,名家相聚,好手雲集,汪昱庭欣逢其盛,得以觀瞻浦東派、平湖派等名家的精彩演奏。后又向浙江派琵琶李芳园、殷纪平以及倪清泉,陈子敬学琵琶,集浦东、平湖两派之所长,自成一家。汪昱庭勤奮好學、博採眾長。為了適應近代都市文化生活,汪昱庭對傳統琵琶樂曲進行了刪節與整理,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汪派”琵琶,世人亦稱“上海派”。善于弹奏琵琶文武套曲。曾对李芳园传谱的《浔阳琵琶》一曲加工润色,改名《浔阳夜月》,又名《浔阳曲》,删弃了李谱每段结尾的长段捺音和繁音花指,使曲调更为质朴,被人称为“汪派琵琶”[1]。
艺术成就 經典傳世
汪氏对于琵琶的主要贡献有:在技巧方面,首次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当代琵琶右手手型结构的基础;在夹弹方面,他提出的“龙眼”、“凤眼”确定了夹弹的手型框架,可以说,汪氏对于琵琶技艺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乐曲方面,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如他把《李氏谱》的10段《阳春古曲》改编为7段,全曲焕然一新,结构紧凑,现已成为广为流传的琵琶名曲。他对《浔阳琵琶》也进行了删减润色,乐曲显得更为质朴典雅,现在蜚声国内外乐坛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最初就是以他的版本为基础改编的。在《十面埋伏》中,他创造了“凤点头”、“哆罗子”等指法,现以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另外,他根据锣鼓套曲《灯月交辉》改编的琵琶曲《寿亭侯》与《跨海东征》是汪派的特有曲目。 汪氏的传谱,经中央音乐学院收集整理,1980年编成《汪昱庭琵琶谱》。 汪氏把琵琶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工尺谱),且都是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现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后来的琵琶名家,多数出自汪门,如李廷松、卫仲乐、孙裕德、程午嘉、柳尧章、金祖礼、陈天乐、张萍舟、陈永禄等。
參考资料
- ↑ 汪派琵琶演奏譜. http://www.stmusic.com.tw. [2019-04-01]. 外部链接存在于
|publisher=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