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芳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芳園 原圖鏈接


李芳園(1850年~1901年)又名祖菜。浙江平湖人。晚清琵琶藝術家,代表作有《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1]。 以經商為業,來往於平湖與上海之間。自其高祖李廷森,曾祖李煌,祖父李繩墉,父李其枉,至李芳園,前後五代都彈奏琵琶。其傳派稱平湖派,在江、浙一帶有較大影響。曾編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

他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編訂出版《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收錄文曲6首:《平沙落雁》《潯陽月夜》《陳隋古音》《塞上曲》《青蓮樂府》《霓裳曲》;武曲5首:《滿將軍令》《郁輪袍》《淮陰平楚》《海青拿鵝》《漢將軍令》;大曲2首:《陽春古曲》《普庵咒》。平湖派在彈奏文曲時,要求婉約輕揚,柔腕輕撥,如珠落玉盤般奏出舒展徐緩的旋律,並有餘音繚繞之感。武曲演奏則追求表現雄健豪宕勢不可擋的氣概,講究抑揚頓挫、剛柔相濟的處理。

平湖派琵琶藝術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特色主要體現在右手「輪指」等技法上。「輪指」是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基本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技法,就是五個手指根據音符時值的長短似車輪一樣圓滿無痕並按一定軌跡做連綿不斷的規律運動(「全輪」)。「輪指」主要有「上出輪」、「下出輪」兩種。「上出輪」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依次彈下,然後大拇指挑上。「下出輪」則是小拇指、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彈下,然後大拇指挑上。兩種「輪指」方法,其藝術效果相仿,但也有細微差異,前者聲緩且長易圓,音色顆粒感強,後者聲清健圓活易密。

平湖派琵琶基本採用「下出輪」,兼用「上出輪」。據了解,目前全國所有的音樂學院都不再教授「下出輪」指法,所以平湖派琵琶的這種指法彌足珍貴。除此之外,還有「蝴蝶雙飛」、「抹復掃」、「七操」、「馬蹄輪」、「掛線輪」等特色技法。平湖派琵琶對當今琵琶藝術各種風格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藝術風格 獨樹一幟

琵琶藝術為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琵琶本身也是我國幾大民間傳統樂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明清時期,琵琶在華秋苹、鞠士林等眾多優秀演奏者的共同努力與實踐下,已經形成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等諸多風格各異的傳派。其中,平湖派以其瀟灑高逸、清爽不凡的藝術風格,在各流派中獨樹一幟。對此,筆者將以平湖傳派中的代表人物李芳園為例,着重就其琵琶藝術特徵進行深入探討。

平湖派琵琶風格特徵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葉,在江南一帶興起了琵琶的五大傳派,其中平湖派以發源於浙江平湖地區而得名。平湖地處長江三角洲,位於杭嘉湖平原東北部,南瀕杭州灣,東臨上海市,屬於江南一隅。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江南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從地理意義上而言,相對於北方,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平原,多水。在歷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着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化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江南文化對整個中華文化有重要貢獻和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江南文化一方面不斷演變、逐漸豐富,隨着人類各種活動的漸次展開而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並沉積;另一方面,它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着一些使之區別於其他區域的獨特品質。在明清時期政治和社會長期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江南地區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並形成規模。

參考資料

  1.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557–. ISBN 978-7-5334-434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