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經方 | |
---|---|
出生 | 1855年6月6日 |
逝世 | 1934年9月28日 |
李經方[1]
人物經歷[2]
- 李經方(1855年至1934年9月28日),字伯行,號端甫,安徽合肥磨店(今屬肥東縣)人。為李鴻章四弟李昭慶之子。
- 1882年江南鄉試第38名舉人,分省補用知府。充任出使美國大臣參贊官,分省補用道,加二品頂戴。賞戴花翎,江蘇補用道,軍機處存記。欽差出使日本大臣。
- 1895年,派任商訂日本和約全權大臣參議官。鴻章被刺後充任全權大臣,議訂《馬關條約》。同年5月10日,充任割台特派大臣,派任赴俄致賀頭等專使大臣參議官。
- 1896年5月26日,荷蘭王太妃贈納鈔寶星。6月26日,英女王贈「維多利亞二等寶星」一座。
- 1897年鴻章保經方任英、德兩國使臣之任,恭請上定。特旨以道員遇缺簡放。特旨以四品京堂候補。特派留滬隨同辦理商約。安徽全省鐵路總辦。滬寧鐵路大臣參議官,欽差出使英國大臣。賞給二等第一大帶雙龍寶星。署理郵傳部左侍郎。派任廷試閱卷大臣。誥授資政大夫。鴻章臨終前,奏摺提及駐英公使李經方,「吾兒經方,不堪重任」,經方晚年在大連居住,著有《安徽全省鐵路圖說》一卷,清石印本。逝於大連。1940年葬上海萬國公墓。
主要階段 [3]
- 1882年李經方在江南鄉試中中舉(名列第三十八名),成為地方官員的候選人才(先後被命為分省補用知府、分省補用道、江蘇補用道、軍機處記名)。李鴻章奉命辦理天津教案移家天津後,衙門在海河與南運河交界的金鋼橋一帶(即如今的李公祠大街一帶)。
- 李經方從南京(李鴻章兩江總督的衙門在南京)北上,親履津門這一北方華洋雜處的商務巨埠,親見其父身邊的土、洋幕僚,及其從事內政外交諸項大事要端的大體過程,眼界和胸襟自是非同一般。這為他後來從事外交活動,奠下了別人無可企及的基礎。到了1894年甲午之役之前,他已是有了三年駐美公使參贊和三年駐日公使資歷的外交官了。
- 那時一般官場上的人,都視洋務官為肥缺,而視外交官為畏途。李氏家族四五代人,讀書做官的人是不少,但在洋務上占大便宜的倒不見多,大多是些會辦、襄辦之類的中層官僚,而駐外公使、欽差倒出了很多,如駐日、駐英、駐美、駐奧、駐比、駐秘魯、駐墨西哥、駐緬甸的都有,李經方是其中走得最遠的一人。李鴻章把長子領上外交之路,但並沒有給他多少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而是用自己的思想牢牢地把他給捆住。馬關議和時面對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勢,李經方幾次想據理力爭,但都被李鴻章給制止了。他心裡很着急,於是想方設法干擾其父的思路,叫其他隨員把各自的見解簡略地寫成字條,遞到李鴻章面前,供他決策參考,但也未見被採用(據劉晦之《異辭錄》)。李經方在甲午之前曾做過三年(1890—1892)駐日公使,對日方上下的情況了如指掌,應當如何與日方周旋,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終,也只有畫押「割台」的份。
- 馬關簽約回來之後,全國輿論沸騰,李家父子成了眾矢之的。可是「割讓台灣」的事情尚未辦完,台灣那邊的具體「畫押」交接之事尚須前往。李鴻章議和期間受了重傷無法前去,於是任務落到李經方的頭上。李鴻章亦不願李經方前往,就推說李經方生了病,而清廷不允。光緒皇帝堅決指明「李鴻章不得推脫!」。最終,由李經方畫押割台。
- 庚子議和前夕。那時李鴻章作為兩廣總督還遠在數千里之外,清廷要他火速北上議和,不得稍事延誤,李經方始終侍候其側。
- 他們北上到達上海時,因北方已混亂得不可收拾,無法前去,京城裡更進不去,八國聯軍正在燒殺搶掠,故在上海盤桓了一個多月方繼續北行。上海一月,前來進言的不知有多少人,甚至有人力主李鴻章擺脫清廷,擁兵自立,眼下中外人士皆寄厚望於他,何不趁清室「西狩」之機,奪回漢家之天下?當時每天各方來的電報不知有多少,李經方等根本來不及翻譯,就調李鴻章舊日幕僚馬建忠前來幫忙。馬建忠的二哥是著名人士馬相伯。大哥是馬建勛,也曾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就曾看到一封來自英國官方某大員的來電,主張李鴻章不要失去此千載良機,擁兵自立。李鴻章置之不理,還關照馬建忠趕快把那電文燒掉(見馬建忠的外甥朱怡聲的回憶錄)。
- 當時李經方也正持此種想法,屢次與其父密議,故時有「李公子膽子比天大」之說法。李家後人中至今有人認為,李經方當時的確是想自立的。然而父親的求穩令他失望,而憑他的「底氣」他又無法自行其是。總之,李經方再次在父親面前碰了壁,從此不僅對仕途,而且對整個晚清政治都失去了信心,悶聲不響地退回了自己的書齋。
- 其父去京城之後,把他作為一個重要的棋子留在上海,專門會晤俄國專使,因李鴻章至此還沒有放棄對俄國人的希望,李經方就是其父的代表。李經方曾建議俄國專使重賄李蓮英,促使慈禧早日返京,但遭到俄方的拒絕。此後的李經方,再沒有像在馬關議和時那樣用心,任父親以一當十地與列強周旋。庚子之後,他參加了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關於通商條約的談判,參加了一段安徽及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宜。1907年回到他的老行當,又當了一任出使英國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後,李經方的仕宦生涯就此了結。民國初年李經方在上海當寓公,不食周粟;革命軍北伐勝利後,他就被不肖子李國烋給逼到大連去了。雖住在大連日本租界內,仍保持了晚節。
- 父親李鴻章為清廷忠心耿耿,直到辛丑和約簽訂後吐血而死,終於迎來了兩宮皇太后的勝利「迴鑾」,而李經方不肯這麼做。他後來似乎更清醒地看清了天下大勢,所以辛亥革命後張勳復辟時,許多清廷舊僚都去附和,而他不屑於去湊熱鬧。「九一八」事變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人挾持下當上「滿洲國」的皇帝,李經方亦不去朝拜。
- 1934年,李經方在大連逝世。他剛過了八十大壽。壽慶時從全國各地前去祝壽的親友有上百人,熱熱鬧鬧地大擺筵席,還拍了紀錄片電影。可是大家剛剛返回家裡不久,就又接到了他的訃告,於是再趕回去參加他的葬禮……李經方1940年葬於上海萬國公墓。
家庭情況[4]
- 李經方原配劉氏(1855-1873),繼配張氏,側室何氏、傅氏、陳氏。子:國燾、國熙、國烋。女五人。
- 李經方不僅有六個中國妻子,還討得兩個外國老婆,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法國人。法國妻子生的兒子叫李國燾,曾在英國康橋讀書,學成回國。英國妻子生的兒子叫李國烋,小名叫「喬治」。這傢伙從小嬌生慣養,十幾歲就吸食鴉片,吃喝嫖賭;因其不務正業,整天尋花問柳,狂嫖濫賭,還抽大煙,鄉人就呼之為「小叫鬼」。1927年北伐軍打到上海,國民軍聲稱要對滿清遺老實行「共產」。李國烋逼父交出財產。李經方嚇得趕緊賣掉房產,乘坐外國郵船逃往大連。
- 李經方在大連活到了八十歲,在大連也有諸多投資,登瀛閣便有他的股份。根據《李鴻章家族》記載,李經方死前立有遺囑:「六女國芸,除分授以大連市越後町三十九番地住宅壹所,又伏見台惠比須町、大黑町市房壹處,又沙河口牛家屯永安街市房壹處,以上各項契據均先交其生母陳氏,代為保管。」據此可見,他在大連的財產悉數留給了六女李國芸。可惜的是,這些充滿故事的洋樓如今都已經變成了煙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 《合肥李氏宗譜》對李經方的後嗣情況是這樣記載的:
- 原配夫人安徽廬江劉氏,是官至翰林院編修、四川總督,諡號文壯的劉秉璋之女。生於1855年9月。誥封夫人,1873年7月逝於肺疾,葬合肥東鄉。劉氏生女一人,配光緒壬寅科舉人、戶部福建司員外郎——江蘇常熟楊圻。
- 繼配夫人江蘇儀征張氏,道光已丑科進士、甘肅布政使、署理陝西巡撫集馨之女。生於1857年7月,誥封夫人,卒葬不詳。生女二人。長女配候選知府、安徽廬江潘定謨;次女配候選縣丞安徽廬江吳遹昌。
- 法國夫人海倫嫁經方後未幾年在法國病故,生子國燾寄於張氏名下。
- 夫人何氏,1871年3月生,卒於1917年2月附葬元配劉氏塋內,立有墓碑。生女國華配中書科中書——安徽廬江劉濟生。何氏生子一人:國熙。
- 夫人傅氏,1885年2月初八日生,卒葬不詳。
- 英國夫人嫁經方後隨夫來中國生活,後夫故與侄女共同生活,於60年代在英國故世,生子國烋,寄於傅氏名下。
- 夫人陳氏,生卒年無考,合葬側室何氏冢內。
- 夫人李氏,生卒年不詳,葬歧旺莊。
- 經方生子三人:國燾、國熙、國烋。生女一人:國華。
人物評價
- 綜觀李經方的一生,因其父而得官,又因其父而不得施展抱負,只充當了父親的辦事助手而已,始終是個氣不順的悲劇人物。他一生既沒有趕上他的父輩征戰立軍功的年代,也沒有在日益興起的洋務運動中,在紗廠、電廠、電報局之類的單位撈得美差,而是始終跟在父親身邊,做那些最不討好的「弱國無外交」的行當,所以他一生政治上始終不得盡放光彩,只能是鬱鬱寡歡。儘管他極其聰明能幹,精通五國語言文字,又寫得一手極好的隸書和行草,個頭雖然不高,卻也儀表堂堂,但總是被父親嚴格約束,終其一生也沒有一個施展抱負之機會。
- 李經方一生經歷了清王朝外交事務中的那麼多的重要事情———馬關條約、中俄密約、隨父出使歐洲……想必應有日記或是私人的檔案,可惜如今已無法找到。據李經方的孫子李家驍先生回憶,「文革」中造反派從他家抄走了很多東西,包括《文忠公信札》,那是一大宗李鴻章給李經方的親筆信。信中除了關照他處理一些大家族的事情,如李鳳章去世後,家中鬧財產糾紛,姨太太告狀告到李鴻章這兒來。別人都不願插手,李鴻章只好叫李經方去安徽處理。還有鄉下的義莊和田地的事情,李鴻章也關照大兒子去查驗。更多的信則是通報情況,有清廷各方面的人事動態,也有與各國使節或洋行打交道中的問題,也有分析局勢的,政治、經濟、外交,無不推心置腹,毫無避諱,這正說明了李經方在其父心目中的作用。
- 可是文革後落實政策,發還抄家物資的時候,當局也並沒有將這些手稿如數發還李家。現在收藏李經方手跡最多的地方,大概是上海檔案館,存有李經方一百多封信件。
- 李經方主張廢止纏足。此事雖然沒有大獲成功,但是他說動了父親李鴻章,在李鴻章的默許之下,李家成為當時女人放腳的為數不多的官僚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