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夷陵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夷陵区古称彝陵,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截至2016年,夷陵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0186人,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区人民政府驻地小溪塔街道办事处。[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夷陵区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夷陵区春季气温变幅大,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夏季气候日变化大,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爽,大旱时昼夜不回凉,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再次交替,降温快,少雨多晴、天高气爽;冬季气温下降快,干燥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6.9℃,三峡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次之,北部高山与半高山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热,小溪塔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1.4℃。年平均日照1669.2小时,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两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间。夷陵区西北山区、三峡河谷和江南地区是降雨最多地区,鸦鹊岭、龙泉一带为最少区;夏季降雨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6%,春、秋、冬季分别占25.2%、22.8%、6%;7月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风,次为东北风,西风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峡地区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终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峡地区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积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迟终雪日4月7日。[2]

历史沿革

夷陵区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境古属荆州之域。

秦将白起所烧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的古称。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见于史,表明夷陵见诸于史至2010年已达2288年之久。

周初为夔国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楚灭夔,乃归于楚并为其西疆边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夷陵县属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属蜀由临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县为西陵县。

晋太康元年(280),复改西陵县为夷陵县,属宜都郡。

南北朝时,宋、齐均名夷陵县,属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县;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陕州。

隋大业三年(607)复夷陵县,并改陕州为夷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夷陵县属由夷陵郡所改之陕州,州、郡治均在夷陵县。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夷陵县属由陕州所改之峡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由峡州所升之峡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民国元年(1912)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城,县城及近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市内。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直机关从市内北迁小溪塔。

1975年,宜昌专区改称宜昌地区,隶属关系不变。

1992年4月始,宜昌县隶属于由宜昌地、市合并而成之宜昌市。

2001年7月28日,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宜昌市夷陵区。[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夷陵区是中国八大磷矿主产区之一、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磷矿保有储量7.8亿吨;石墨矿以品位高、鳞片大著称全国,花岗岩、石灰岩、镁橄榄石等非金属矿储量丰富。

土地资源

2008年,夷陵区土地资源变更调查为3416.57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313917.05公顷,包括耕地52881公顷、园地19224.25公顷、林地218346.14公顷、牧地116.34公顷、其他23349.31公顷;含三峡库区面积,建设用地14874.39公顷;交通用地1116.33公顷;水域用地4968.71公顷;未利用地7896.79公顷。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夷陵区有野生动物(不含鱼纲)4纲29目82科29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纲17科41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纲17目40科76种。全区野生动物中,兽纲9目26科63种,主要有果子狸、野猪、豹猫、小麂、毛冠鹿、黄鼬、华南兔、鼬獾、猪獾、狗獾、松鼠、鼯鼠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豹、猕猴、穿山甲、黑熊、水獭、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等;鸟纲有16目38科183种,主要有鸳鸯、灰雁、环颈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稚、树鹨、黑枕黄鹂、褐河鸟、柳莺、兰翡翠、崔牲子、鹞、鹄、鹌鹑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鸳鸯、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冠长尾雉、勺鸡、红翅绿鸠以及众多的鹰、鸮类等;两栖纲有2目8科22种,主要有大鲵、巫山北鲵、蟾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棘腹蛙、棘胸蛙、双团棘胸蛙、沼蛙、泽蛙、无斑雨蛙、斑腿泛树蛙、花姬蛙等,其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爬行纲有2目10科29种,有龟、鳖、草绿龙蜥、盲蛇、玉斑锦蛇、王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银环蛇、尖吻蝮等。

全区有植物2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20科450属1200种。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科分别为蔷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壳斗科、毛茛科、蓼科、樟科、玄参科、石竹科、唇形科、景天科,加上较大的桦木科、金缕梅科、四照花科、卫矛科等,构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属为蓼属、景天属、悬钩子属、堇菜属、栎属、李属、槭属、荚迷属、冬青属、构属、蔷薇属、山胡椒属、木姜子属、凤仙花属、卫矛属。境内还保存着一批古老的孑遗植物金钱槭、连香树、珙桐、水青树、领春木、香果树、化香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珙桐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樟树、楠木、水青树、香果树、鹅掌楸、红椿、榉树等8种。全区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银杏(Ⅰ级)、杜仲(Ⅱ级)、厚朴(Ⅱ级)、喜树(Ⅱ级)等。

全区药材有7类256科1104种,其中植物药材213种。主要有天麻、黄姜、柴胡、麦冬、橘梗、金银花、尾参、百合、杜仲、枣皮、银杏、何首乌、生地、白术、白芍、伏苓、黄莲、药菊、薄荷、鱼腥草、柴苏等。

全区水产品中鱼类有35科、138种。主要为中华鲟、胭脂鱼、长尾鮠、大口鲶、黄颡、黄鳝、泥鳅、银鱼等。其中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夷陵区辖1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新区、8个镇、3个乡,共有18个居委会、182个行政村。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 520186人(含三峡坝区红线内1500人)。全区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166957户。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37下降为106.8。[4]

经济

夷陵区城市风光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 1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3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43.35亿元,增长2.1%。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9年的15.4:52.3:32.3调整为14.8:61.4:23.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8.5个百分点。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增幅较上年上涨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27.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2。

第一产业

2010年,夷陵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6.8%。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407公顷,增长1.4%;油料播种面积12646公顷,增长2.0%;蔬菜播种面积16692公顷,增长0.7%;柑桔种植面积22216公顷,增长2.3%;茶叶种植面积12367公顷,增长6.6%。全年粮食总产量22.3万吨,比上年增长3.7%;油料总产量2.5万吨,增长1.8%;蔬菜总产量41.7万吨,增长9.5%;水果总产量 45.1万吨,增长13.9%,其中柑桔产量44.6万吨,增长13.9%;茶叶总产量10095吨,增长10.3%。全区完成造林面积2256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分别是:核桃 71吨,板栗1333吨,棕片50吨,实际采伐林木4766立方米。全区肉类总产量9.0万吨,比上年增长12.5%。生猪出栏95.7万头,增长6.1%;家禽出笼408.7万只,增长36.4%,禽蛋产量3296吨,增长22.0%;山羊出栏6.0万只,下降6.6%;奶牛存栏2882头,增长34.0%,鲜奶产量19408吨,增长72.9%。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619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9.9%;旱涝保收面积8942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3.6%。农药使用量1984吨,增长4.3%,化肥施用量(折纯)58602吨,下降1.9%。农村用电量11904万千瓦小时,下降6.5%。 全区自来水受益村、通汽车村、通电村和通电话村分别达到95个、182个、182个和182个,分别占村总数的52.2%、100%、100%和100%。全区乡村从业人员中非农行业从业人员11.93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0.9%。

第二产业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2.75亿元,增长47.7%。其中,国有企业工业产值12.72亿元,增长4.5%;集体企业工业产值2.9亿元,增长55.5%;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274亿元,增长52.5%。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3.9亿元(含三峡卷烟厂),增长38.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4.7亿元,增长51.7%,实现利润23.8亿元,增长53.3%,实现利税总额36.0亿元,增长45.7%。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1.7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56.9亿元,增长22.0%;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0.6亿元,增长24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达到45.0亿元,增长25.6%;住宿餐饮业12.5亿元,增长13.8%。[5]

社会事业

科技

2010年,夷陵区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3个,争取区以上无偿科技资金510万元。区内投入科技经费3729万元,用于实施36个科技项目。全区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区级科技成果32项。全区全年共申报专利131项,授权89 项,同比增加78%。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6.32亿元,增长77.7%,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11.54亿元,增长71.6%。

教育

2010年,夷陵区共有各类学校58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初中15所,完全小学3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53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3916人,其中,普通高中9076人,普通初中13196人,小学21574人,特殊教育学校70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全区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 %。全区教职员工3901人。全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8.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1万平方米。全区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1715人,上线率52.3%。公共图书馆藏书13.8万册,全年共借阅图书12万册次。

交通

截至2013年,夷陵区境内有铁路4条,焦柳、鸦宜、鸦南、宜官铁路全长70.6公里。焦柳铁路起于河南省焦作、止于广西柳州,由北向南,经湖北、湖南省进入广西柳州,境内10.7公里;鸦宜铁路起于焦柳铁路鸦鹊岭火车站,跨越鸦鹊岭镇,进入宜昌市城区,长36.3公里;宜官铁路起于宜昌市火车站,经小溪塔,进入官庄铁矿腹地,长22公里;焦柳、鸦宜铁路联络线1.6公里(称鸦南线)。焦柳、鸦宜、宜官等铁路沿线建有客货运车站6个、铁路管养和桥梁养护工区5个,有铁路桥梁35座/3004.7延米,公铁立交桥98座,涵洞170道/5065.1米。全区拥有营运客(渡)船30艘/2,137座位、机动货船11艘、驳船1艘、拖轮1艘,沙坪水库砂船5艘,共14,765总吨/5,298.34瓦,农用船舶88艘。全区拥有道路营运客车340辆、货车6,947辆,比2007年增长6.2%、16.3%。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家,机动车维修322家。夷陵区开辟农村客运市场,实现村村通客车率79%,初步实现客运"路、站、运"一体化。

卫生

2010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1个(含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1777人(含乡村医生人员558人),年末实际开放床位1200张。全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行业作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得到全面落实。[6]

旅游景点

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是湖北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核心示范区。

三峡人家位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中间,依托西陵峡百里画廊,融合了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抗战军事文化珠。

西陵峡口

西陵峡口风景区位于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离三峡国际机场20公里,与宜昌市火车站相隔5公里,是4A级风景区。

西塞国森林公园

宜昌西塞国森林公园位于湖北三峡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境内,隶属国有樟村坪林场。宜昌西塞国森林公园有8000公顷原始森林。

中华鲟鱼馆

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有"国宝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大型洄游性鱼类,生在长江里,长在海洋中,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的金沙江产卵繁殖。

三峡景区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渝鄂川界处,跨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和宜昌市。景区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千米。两岸因燕山运动褶皱隆升的巫山、黄陵庙和八面山山地,由于长江强烈切穿,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及大宁河宽谷、香溪宽谷,总称为长江三峡。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位于宜昌市三斗坪,全长2309米,坝顶海拔高程185米,相当于60层左右的高楼,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左岸大坝长1600多米。

悬棺风景区

晓峰悬棺距今2300多年,位于夷陵区黄花镇新坪村一组,是古代众多少数民族中葬俗之一,为当今世人考察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佐证。悬棺悬于离地面175米、距山顶180米的绝壁洞穴之中。因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晓峰悬棺已经停止开放。

灯影峡(明月峡)

灯影峡,又名"明月峡",位于东距南津关约10公里的庙南与石牌之间。

黄陵庙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祭祀黄牛助禹开江治水的千古功德。黄陵庙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46年,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禹王纪念建筑物。殿内两根金丝楠木柱上,遗留有公元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痕迹,为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兴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禹王殿右侧武侯祠内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入蜀时亲手所栽,距今巳有1700多岁。

崆峒峡

崆峒峡在西陵峡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处于秭归县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5公里。

南津关大峡谷探险旅游区

南津关位于三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南津关大峡谷长18公里,宽3~50米,两岸峭壁高100至350米。

神女峰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是巫山十二峰之一。

西陵峡

西陵峡西起姊归县香溪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地处宜昌长江三峡东口,为"川鄂咽喉"。

香溪景区

香溪位于西陵峡口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572千米。发源于湖北省神农架骡马店,流经兴山、秭归两县。香溪河口距三峡坝址三斗坪31公里。三峡大坝修建后,水库回水升高,香溪的回水将抬升到兴山城附近。

大老岭

大老岭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丛山深处,地跨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三县交界部位,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有26平方公里为原始森林保护区。[7]

著名人物

欧阳修

宋景佑三年(1036)五月,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因此也被贬夷陵县令。

文安之,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永明王拜为东阁大学士(宰相)。

冯汉骥(1899-1977),1936年获人类学哲学博士,1962年,他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的编写,该书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王定安(1833--1898)字鼎丞,曾任山西冀宁水利驿传道署、山西布政使。

沈刚伯(1896~1977),谱名大烈,字汝潜,,1946年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1947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仍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后在国立编译馆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