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餐 / 主餐,外文名:Lord's Supper,The,基督教圣经术语。

基督教是对信奉耶稣[1]为救世主的各大教派的宗教,是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在古希腊语中,上帝之子被称为基督,基督教[2]由此得名。

简介

耶稣在被捕、受审及受死之前的几小时内,与祂的门徒一起分享的晚餐。这个跟饼和酒有关的仪式,基督徒其后称为“主餐”(林前十一20)、“擘饼”(徒二42、46,二十7)或“圣餐”(参林前十16;可十四23之“祝谢”在希腊文作“感恩”)。使徒保罗讲论他把“从主领受的”交给信徒,那是关乎在“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所设立的主餐。正如路加一样,保罗将主的吩咐告诉他的门徒:“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十一24、25)根据使徒行传二章的记载,早期的基督徒在开始教会生活的时候,是定期聚集一起“擘饼”的。

设立主餐的记载

主餐的设立记载在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6-30节、马可福音十四章22-26节,以及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节。约翰福音十三章叙述耶稣与门徒分享最后晚餐,也记述了祂为门徒洗脚及与此有关的教导,但没有提及祂设立圣餐。有许多人认为主餐已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的教导中反映出来。他们随著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及耶稣说祂是“生命的粮”的教导,而有此种看法,但其可信性却令人质疑。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3-26节记载保罗叙述主餐的设立。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的讲论是以“领受”及“传给”哥林多的信徒为题。

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7-18节,提及耶稣把杯递给门徒的时候,同时也叫门徒“拿这个,大家分著喝”。耶稣在擘饼分给门徒之前,先把杯递给他们喝。在大多数早期的抄本中记载耶稣分了饼后,又再递杯给门徒。路加福音与其他福音书及保罗著作之间的差别,在此得著解释。可是,无论是有两次的递杯,抑或是递饼和杯的次序不同,设立主餐的事实及意义都没有基本的分别。

设立主餐的时间

在符类福音及哥林多前书,一切有关最后晚餐(即设立主餐)的叙述,都是在耶稣被捕前几小时内发生的。在4卷福音书都提及耶稣对门徒说的话、对犹大说祂会被他出卖,并对彼得提及他会怎样不认主。马太福音(太二十六17-20)、马可福音(可十四12-17)及路加福音(路二十二7-14)都清楚说明,这顿最后的晚餐是由门徒预备的,并且是耶稣和门徒一起吃的逾越节筵席。约翰福音讲述那是发生在“逾越节筵席之前”,然后叙述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那些犹太人领袖“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约十三1,十八28)。

对于约翰福音跟其他福音书在这方面的差异,有人提出各种解释。举例说:不同团体的犹太人是在不同的时间守逾越节;或者在楼房吃的晚餐并非真的逾越节筵席,乃是在逾越节期间的团聚晚餐;又或许是由于特别的理由,耶稣故意选择在惯常的时间前庆祝逾越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5节记录了耶稣的说话:“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无论怎样解释福音书之间的分别,并且不论那最后的晚餐是在甚么时候发生,它清楚含有逾越节筵席的重要意义。

因此,旧约中要遵守的逾越节筵席,便无可避免地和新约中要守的主餐相似。前者是以感谢的心回顾,记念百姓因为神的作为而从埃及被救赎和释放出来,那是与献上逾越节的羊羔有关。后者也是以感谢的心回顾,记念神藉著献上基督而为人带来的救赎,正如使徒保罗把二者连在一起说:“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五7)犹太人遵守逾越节,是为要盼望一个新的、更大的释放临到。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说的话(路二十二16),提到“在神的国里”成就的逾越节。基督徒守主餐,是包含了盼望的。

设立主餐的说话和行动

最后晚餐及逾越节之间的关连,指出旧约背景对我们明白主餐的意义十分重要。对于了解耶稣在楼房上的说话和行动,这些旧约背景同样重要。

“这是我的身体。”

马太福音(二十六26)、马可福音(十四22)、路加福音(二十二19)和哥林多前书(十一23-24)描述耶稣拿起饼的行动,都是相近的。耶稣拿起饼来,感谢神,并且擘开。值得留意的一点,就是这3个相同的动作,在喂饱五千人及喂饱四千人的记载中,都有描述(可六41,八6)。根据有关最后晚餐的全部4个记载看来,耶稣所说的话就是“这是我的身体”。在天主教、正统教及其他复原教传统的信徒中,他们对这些说话的精确意思,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一点是清楚不过的,就是在拿起饼来的行动中,体现了耶稣把自己的身体献出,在十字架上被擘开,为我们把生命献上,使我们可以在祂里面并藉著祂获得生命。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4节记述祂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有些早期抄本则是“为你们擘开”。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这项明确的指示,只有在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9节及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4节出现。有人反驳,认为其他福音书没有记载这些说话,就指出主耶稣在最后晚餐所作的行动,明确的目的不是要我们重复去做,作为基督教的圣礼。然而,当擘饼多年来成为教会生活的定期常规,福音书也写于此时。马太福音及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认为无须用这些话来表达耶稣的意图;他们将之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一点也必须提出,那就是在不同的基督教传统中,对这些话也有不同的解释。许多复原教的基督徒都把这些话理解为在圣餐之中,我们要存著感谢的心去回想基督对我们的爱,祂更为我们舍弃自己的生命。在罗马天主教会中,“记念”这个名词被理解为在神面前的一种纪念仪式,象征基督在天父前被献上为祭。“如此行”解为“献上此”,甚至二世纪的基督徒作者,称圣餐为一个“祭礼”。复原教基督徒普遍感到这种说法的危机。它能够贬抑或者甚至否定圣经对基督为祭的解释,那就是基督只将自己一次献上,便成全了一切,并且足够永远赎去整个世界的罪(参来七27,九12)。可是,现代许多罗马天主教的宣言,都强调基督在十架上所献的祭,是完全及完备的。与此同时,有许多复原教的学者,因为不想把对献祭的理解引进主餐中,便强调“记念”不单只是回忆过往的行动。在圣经的理念中,“记念”通常包含把过去所作的事或证明真实的事,在现今体现及挪用出来(例:传十二1;诗九十八3,一○六45,一一二6;赛五十七11)。然后,一个正确的人性反应,就是为到基督所作的事,并此事现在对我们的意义,“以颂赞为祭,献给神”(来十三15)。

“这是我立(新)约的血。”

轮到喝葡萄汁的时候,耶稣拿起杯来,祝谢了,便递给门徒,叫他们都喝了。在本质上,4段经文的记载都吻合。马太福音(二十六28)及马可福音(十四24)叙述耶稣所说的话是:“这是我立(新)约的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20节则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而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5节也有相似的记载。这与过往以献祭来立约的仪式有关,就正如在出埃及地后,神与以色列人立约一样(出二十四1-8)。同时,此举也意味著新约中预言的盼望(耶三十一31-34)是应验在耶稣身上,就正如希伯来书第八章和第九章所描述的一样。

“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耶稣献上自己为祭,并在十架上受死,其意义是与逾越节及立约有关的。这也与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受苦的仆人以自己“为赎罪祭”的叙述有关(第10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7节载有耶稣在楼房上宣告的话:“经上写著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这里的“经”,即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说道:“他将命倾倒,以致于死”,而且,“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当马可福音十四章24节提及耶稣的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以及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8节加上“使罪得赦”,便暗指以赛亚书提及的含义了。

将来的盼望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4个有关最后晚餐的记载,都是关乎将来的盼望,而这盼望跟圣餐的设立亦有关连。在马可福音十四章25节中,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在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9节,对于在将来再喝这葡萄汁的日子,是用另一个说法:“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在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8节也有相似的话,那是“直等神的国来到”,而且在这以前的3节经文,提及关于“在神的国里”所应验的逾越节。这一切都可以理解为另一盼望的最终实现,那就是在旧约及后来的犹太启示著作中提到的内容,即是弥赛亚的筵席,以及以赛亚书二十五章6节提到在耶和华山上摆设的筵席。在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6节所说将来的盼望,也可算是明确地说明基督的再来,因为使徒保罗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保罗的教导

保罗的教导就正如福音书的教导一样。主餐的意义是清楚地包含了以感恩的心记念基督献上的祭,那就是基督一次献上,便为世界的罪成了永远的赎罪祭,同时实现了主与祂的子民同在,并且期待将来的盼望。其他有关圣餐的教导,都记载于哥林多前书第十至十一章之中。保罗的教导是由哥林多教会的实际情况而引发的。他们需要察觉拜偶像的危机,以及在基督徒的团契中潜藏的分裂,那包括穷人与富人的划分。

与基督相交

一同分享一个饼和饮一个杯,即是与基督有分,就正如一起吃祭祀的饭餐,便意味著分享“鬼的筵席”(林前十21)。“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十16)“同领”这个词语是由希腊文的koinonia翻译而来,在新约的经文中,时常以“相交”来提及这个字。当信徒守主餐,不单要记念耶稣死前所吃的最后晚餐,也要记念耶稣在第一个复活节时向门徒显现,并且以擘饼来叫门徒认出祂来(路二十四30-35)。他们继续经历与基督一起的相交,知道祂是“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十三8)。

以基督为粮

在基督教的两个圣礼中,洗礼是一次过的,而主餐则是重复施行的。在十字架上,基督一次献上生命,便承担了一切的罪,我们归向祂便得著生命──这是洗礼的表征。与此同时,我们所得著的生命,每一天都要在我们属灵的生活上得到滋养──圣餐就象征了这种定期以基督为粮的情况。哥林多前书十章3-4节论述“灵食”及“灵水”,并且提到摩西时代在海和旷野里的事件,预示基督徒可以在基督里找到的东西。以色列人可以吃其中一些以动物为祭的祭品(林前十18);而主餐在某些意义来说,是为基督徒而设的粮(参来十三9-12)。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并且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因此,我们看到约翰福音记载的内容(六35、55),与保罗有关主餐含义之讲论相近,表达基督徒真以基督为属灵生命之粮。

基督徒的合一

当耶稣和门徒在楼房上聚集的时候,就设立了主餐。马太福音及马可福音强调他们“都”喝这杯;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说:“大家分著喝”。保罗更明确地带出他们一起相交的要义:“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林前十17)这包括与基督相交和信徒之间的彼此相交。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9节有这样的责备:“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可能指基督徒是基督的“身体”。至少这章经文都是责备哥林多的基督徒在聚会时“分门别类”。“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醉酒。……还是藐视神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林前十一20-22)换句话说,当基督徒在聚会的时候分门结党,所守的主餐便不合宜了。

忠心的誓约

最后,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讲论吃主的筵席是表示效忠基督,而并非对偶像效忠。这一点是不可以妥协的。“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这样做会“惹主的愤恨”(林前十21、22)。吃主的筵席是表示对主委身、与主的民认同,并且献身于祂在这世上的事奉。

早期教会的礼仪

使徒行传记载了五旬节发生的事之后,在二章42节便叙述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此外,“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徒二46)。有关这些经文及其背后的习俗,带来了两个问题。经文是否意味这些只是基督徒一起分享相交的饭餐呢?使徒行传二章46节似乎提及擘饼和用饭是两个分开的行动。但使徒行传二十章7节提到特罗亚的基督徒在“七日的第一日……聚会擘饼”,似乎清楚指出这是基督徒的敬拜聚会,而非只是一顿饭餐。由哥林多前书十章所见,又或许从犹大书12节提及的“爱席”,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基督徒经常一起用饭和守主餐。第二个问题就是最早期的“擘饼”(例: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中),是否跟分饼和杯的礼仪不同?前者是回想门徒与复活主之间的相交,后者是特别记念祂的死。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这种看法。福音书所见证的主餐包括擘饼和分享杯,以记念基督的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假定使徒保罗所承受、跟随及传给其他人的传统,可以追溯至他早年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并且包括以擘饼和分享杯来“记念”基督,宣扬主的死,直等到祂再来。

——Francis Foulkes

参:“饭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耶稣:“我们都与上帝同在”,中国台湾网,2013-04-03
  2. 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第一星座网,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