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和琳(1753年8月26日-1796年9月28日),满洲正红旗人,原名叫做钮祜禄和琳,字希斋,号华坪。清朝权臣和珅弟。
目录
生平简介
自幼父母双亡,两人相依为命并且饱尝世间冷暖。兄弟两人感情深厚。在咸安宫官学中,和珅主要侧重学文,和琳主要侧重学武,两兄弟文武双全。毕业之后,和珅继承了,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琳则在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以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后来和珅就千方百计的把和琳送到了当时的军机大臣阿桂的下面工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琳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与顾命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书法,轻不与人,存世极罕。
受命巡视、处理山东漕务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和琳任湖广道御史,受命巡视山东漕务。逢山东、河南旱,运河和卫河水浅,漕船阻滞不前,急坏了乾隆帝。清朝决定从湖南、江西二省造船200只送山东备用。和琳觉得此举行不通,于是当即上奏,认为200只船不敷应用,而且认为,以前所造载重量300石的船,吃水深3尺有馀,现因运河水浅,不能通航,“此次新造拨船,请较定制节减宽长,以二百石工料,造三百只,每船可装二百石以外,牵挽既觉轻便,工价有减无增”。乾隆批准了和琳建议,并降旨:凡“东省河道,有需勘濬之处,所有巡视东漕事务,仍著和琳去”。 和琳在处理漕务方面的才干获得了乾隆的认可,此外他还十分聪慧,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和琳受命赴陕西潼关,查勘潼关城垣修理的工料费用。原来陕西巡抚秦承恩核定的工料价是103万两银。经和琳核算,“减七十万两”,省了三分之二。
著即弛驿赴藏,负责筹运军饷,“拣放嘎布隆等缺
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再次入侵西藏,并洗劫了扎什伦布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乾隆命两广总督福康安率兵进藏反击廓尔喀。同时以工部侍郎和琳“心思详细,堪以管理藏务,著即弛驿赴藏,一切应行查办事件,即行妥为办理”。和琳到达西藏后,主要做了几件事,强化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其一,负责筹运军饷。和琳刚进入西藏时,正值廓尔喀战争,清廷派遣福康安统师进剿,为了给清军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琳制定了军需品运送办法,对如期或违限的“分加奖责”其二,和琳到西藏后就建议“拣放嘎布隆等缺,请先尽随军营出力之署噶布隆及戴绷内拨补。”同达赖喇嘛商议后,将西藏的地方官吏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制定了二十九条章程,建立了一支正规的藏军。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赴贵州跟随大将军福康安率军平定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和琳与大将军福康安配合得非常默契并且作战勇猛,通过此次战役,和琳不仅获得了乾隆帝的信任,同时也受到福康安的重用,升任工部尚书并被授予云骑尉世职。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月,乾隆说:“前后藏汉、番官兵,向来最为懦弱,今经和琳等严饬训练,亲加查阅,分别奖惩,使新设番兵皆成劲旅,实为卫藏所未有。”乾隆末年,西藏的驻防制度发展完备,和琳功不可没。升任四川总督。[1]
贵州、湖南爆发苗民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湖南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苗民起义,和琳马不停蹄的率军前去镇压,连下义军七十馀寨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和琳因军功被赏双眼花翎、一等宣勇伯、黄腰带并加封太子太保。
嘉庆元年(1796年),大将军福康安因为积劳成疾,最终在军中病逝,和琳执掌军务并任大将军,和琳迅速率军大败湖南苗民义军并生俘其首领石三保。[2]
征战沙场,马革裹尸
嘉庆元年(1796年)8月,和琳在围攻平陇的战役中受瘴气染病身亡,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命配飨太庙,祀昭忠、贤良等祠,淮其家建专祠。将其牌位放在太庙由国家按时祭祀并绘像紫光阁(平定廓尔喀功臣)。
和珅倒台
但嘉庆四年,随著和珅的倒台,和琳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牵连,嘉庆帝命令将和琳的牌位撤出太庙,毁和琳祠堂,夺其子丰绅宜绵公爵,其子丰绅宜绵在嘉庆十八年即含泪抑郁而终,死不瞑目。[3]
五言律诗
【西招四时吟】 其一
莫讶春来后,寒威倍胜前。小窗欣日色,大漠渺人烟。
风怒沙能语,山危雪弄权。略应桃柳意,塞上怯争妍。
【西招四时吟】其二
山阳四五月,嫩绿渐生生。草老刚盈寸,花稀不识名。
开窗纨扇废,挟纩纻罗轻。树有浓阴处,都翻纮索声。
【西招四时吟】其三
南山看雾起,雷为雨吹嘘。淡淡秋无迹,淙淙夜不虚。
池塘堪浴佛,稞麦渐仓储。更喜羊脂厚,厨供大嚼初。
【西招四时吟】其四(
木炭供来日,陂塘半涸冰。草枯归牧马,寒重敛飞蝇。
沙渍衣多垢,山童雪不凝。客游闲戏笔,真个悟三乘。 [4]
历史评价
袁枚:"擎天皆捧日,兄弟各平分"
和琳去世时,和珅伤心万分,做了《悼亡诗》十五首来悼念胞弟。和珅在诗序中写道,"言不成声,泪随笔落,聊以当歌。"其中的两首:
其一:"看汝成人瞻汝贫,子婚女嫁任劳顿。 如何又为营丧葬,谁是将来送我人。"
其二:"同胞较我三年少,幼共诗书长共居。 宦海分飞五载别,至今音问藉鸣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