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巷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巷鎮地處東海之濱,位於滬、杭、甬經濟金三角中心地帶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南橋頭堡,東南緊靠東方大港寧波,北與上海隔海相望,是長三角環杭州灣產業帶規劃體系中的五級小城市、寧波都市區北部余慈中心城的核心區塊。素有中國食品之城、長三角家電之都、杭州灣畔綠色之鄉、寧波西北部現代化商貿之地的美譽。周巷鎮共管轄25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轄區區域面積100.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64萬人,暫住人口9.8萬人。2018年10月,周巷鎮入選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排名第88位。[1]
目錄
周巷簡介
周巷鎮地處東海之濱,位於滬、杭、甬經濟金三角中心地帶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南橋頭堡,東南緊靠東方大港寧波,北與上海隔海相望,是長三角環杭州灣產業帶規劃體系中的五級小城市、寧波都市區北部余慈中心城的核心區塊。素有中國食品之城、長三角家電之都、杭州灣畔綠色之鄉、寧波西北部現代化商貿之地的美譽。周巷鎮共管轄35個行政村、6個社區和1個居委會,轄區區域面積82.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64萬人,暫住人口9.8萬人。2009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5.3億元,財政總收入6.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83元。全國千強鎮第173名。
日前,經省人民政府和寧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我市實施天元鎮與周巷鎮行政區劃調整,即撤銷天元鎮建制,其行政區域與周巷鎮合併。調整後,天元鎮下轄的1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併入周巷鎮管轄。此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將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和統籌協調發展,發揮周巷中心鎮的集聚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浙江省小城市和寧波市衛星城市建設進程。
周巷—— 一座歷史悠久、貨盈市隆的商貿名城。周巷民風淳樸,名人輩出,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孕育了周巷人「開放、開明、開拓」的創新精神。「以商起家」是周巷發展的一大傳統和特色,民眾商業意識濃厚,商貿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已初具商業規模,商賈雲集,是歷史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民國時期更以「三白市面」(白米、棉花、鹽)譽稱「姚北第一鎮」。改革開放以後,周巷人率先踏上了「大市場、小城市」的發展征程,使商貿服務業取得蓬勃發展。目前,全鎮擁有大型商品交易市場1個,連鎖超市5家,信息諮詢、評估等中介機構18家,通信、科研等服務企業12家,各類金融機構10家,國家AAA級物流企業2家,形成了以連鎖超市、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為主體的新型現代服務業。
周巷—— 一座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創業福城。改革開放以後,周巷人憑藉求富創業的熱情,率先實行集體企業改制,率先走出國門搶占國際市場,率先實施產業集群和轉型發展策略,贏得了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目前,全鎮擁有各類企業3500多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2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國家級品牌14個,先後建成「鎮西、鎮東、鎮北」三大工業集聚區塊,形成「家用電器、機械軸承、無紡化纖、休閒食品、文體用品」五大支柱產業,產品遠銷世界193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撲克牌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飲水機和電熨斗生產基地。同時,在「企業+農戶+基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引導下,已經形成一萬畝黃花梨基地、兩萬畝創匯蔬菜基地、三萬畝醃製蔬菜基地,享有「中國黃花梨之鄉」美譽。
周巷—— 一座服務民生、文明和諧的宜居佳城。近年來,周巷鎮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三新互動」發展戰略,積極構建了三橫(329國道、中橫線、七塘公路)三縱(環城東路、周西公路、環城西路)「田」字型道路框架,加速形成了以建成區為核心、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格局,建成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3.3%,實現了村村通等級公路和客運班車;與此同時,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躍上新台階,鎮內已有各類學校18所,幼托機構28家,醫療機構75家,鎮文化宮、吳耕民紀念館、千竹公園等文化設施先後建成,《周巷非物質文化遺產》、《園藝大師吳耕民》等刊物相繼出版,「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也蓬勃開展。隨着社會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綜合保險以及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和諧宜居的小城市雛型已經顯現,去年榮獲了浙江省幸福小城鎮樣板城鎮的稱號。
周巷—— 一座開拓創新、面向未來的開放新城。周巷處處在變,時時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周巷精神。面向未來,周巷已經提出按照「創新強鎮、合力建城」的總體思路,圍繞「統籌發展成中心、形態功能雙提升、強鎮富民齊推進、眾志成城建新城」的發展目標,着力打造「三中心(杭州灣南翼重要商貿中心、現代社會服務業中心、文化教育信息中心)、三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生態高效農業基地、和諧發展的宜居地)」,合力建設余慈中心城功能複合型現代化活力新城,努力實現社會和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的目標。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使周巷邁入高速發展的大橋經濟時代,融入了上海大都市1小時半經濟圈。作為余慈中心城核心區塊及寧波對接上海的北部門戶,無疑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遠的將來,周巷必將成為長三角區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區域之一。
周巷鎮地處慈谿市最西部,南依329國道,北臨杭州灣,是慈谿市城鄉一體化布局中的西片中心。全鎮區域面積75.4平方公里,轄25個村,6個社區,戶籍人口9.5萬,外來人口5.1萬。
周巷人憑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改革創新的周巷精神,乘着改革的春風,經濟發展迅猛,取得了累累碩果。2006年實現GDP41.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84.2億元,財政總收入6.08億元,財政可用收入2.2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086元。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先後獲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試點單位」、「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和「中國黃花梨之鄉」等榮譽稱號,擁有3個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和余慈地區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周巷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作為余慈中心城組合型城市的核心區塊,周巷正朝着成為「寧波都市區北部中心中等城市」的發展目標,開拓奮進。 [2]
行政區域
慈谿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市政府提交的《關於調整天元鎮和周巷鎮行政區劃的議案》。會議決定,同意調整天元鎮和周巷鎮行政區劃,並由市政府按法定程序報批。
浙江省、寧波市批覆同意了天元鎮和周巷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撤銷天元鎮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周巷鎮。我市在周巷鎮文化宮召開天元鎮和周巷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徐華江向新成立的周巷鎮授印、授牌,他要求,要凝心聚力,破難爭先,努力開創周巷由「鎮」向「城」跨越的新篇章。
實施天元、周巷行政區劃調整,是優化區域資源配置、統籌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設省級小城市、實現周巷由「鎮」向「城」跨越的必然要求,也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各級各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認識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意義,在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精心組織,規範運作,確保思想安定平穩、人事過渡平穩、工作交接平穩和社會和諧平穩,穩妥推進天元、周巷行政區劃調整工作。
今後一個時期是城鎮化加快推進和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的周巷鎮要把握機遇,以這次區劃調整為新起點,以「打造實力新周巷、共建幸福新家園」為目標,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着眼長遠,理清思路,狠抓落實,干好當前,全力開創發展新局面。
地理位置
周巷鎮 地處東海之濱,位於滬、杭、甬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地帶。占據地理優勢,水、陸、空交通便捷。
航空 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2小時車程,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5小時車程,至寧波櫟社機場1小時車程。
港口 至寧波港約1小時車程。寧波港與88個國家和地區的553個港口直接相連,其中包括通往香港、台灣、日本、波斯灣、西北歐、北美西岸、美國東岸等地的國際集裝箱定期航班,通往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的不定期遠洋集裝箱航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可選擇上海港作為國際貨物吞吐口岸。
鐵路慈谿鐵路已啟用貨運專用站——橫河站,使地處鐵路交通末端的慈谿通過余慈鐵路進入國鐵大運轉,辦理到達慈谿及由慈谿發往國中各地的貨物運輸。
公路 四通八達,形成以329國道、中橫線、余慈連接線和杭州灣南岸的七塘公路「三縱八橫」為主幹框架的15分鐘交通圈。周巷至杭州1.5小時車程,至寧波1小時車程。杭州灣跨海大橋已建成通車,到上海的時間為1.5小時。
人文歷史
周巷鎮在唐代尚系海塗,北瀕大海,曠無人居。宋慶曆七年(1047年)開始分段築大古塘,周巷地段隨之而築成。時有河南省汝南郡一夥周姓移民到此漁墾,定居塘南,始成村落。後漁收日豐,行銷漸盛,在鮭菜曬場畔初成集市,因周姓者為早,故名「周巷」。1930年周巷正式建制為鎮,設鎮公所,劃定為地方行政機構。1949年5月24日周巷宣告解放,建立周巷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擴並時,雲城、精忠鄉併入周巷鎮。2001年10月18日杭州灣鎮與周巷鎮合併成新的周巷鎮,2010年底成為與杭州市瓜瀝鎮一起成為浙江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之一。
周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眾商業意識濃厚,商貿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民國時期就成為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姚北第一鎮」,是糧、棉、鹽的集散地,享有「三白市面」的稱號。「周巷大地方、七片提莊三片當」等諺語以及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麟吐玉書」牌醬油是當時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真實寫照。
周巷文化積澱深厚,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園藝專家吳耕民、歷史學家陳登原、有「浙東大儒」之美譽的學者范柳堂以及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嚴鶴齡等,都是周巷人或原籍周巷。「景氏、吳氏兒科」和「孫氏眼科」、「勞氏傷科」並為「周巷醫家三科」聞名遐邇。
周巷人民敢為人先,勇於探索。1930年,姚北第一家電燈公司在周巷成立;1933年,周巷在三北地區率先實現紡紗技術革命;1947年,以吳國昌為首的一批有訓之士,創辦了姚北地區第一所中學——私立姚北中學。所有這些,為周巷現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行政區劃
面積:82.59平方千米 人口:11.64萬人
2007年4月,全鎮轄6個社區、25個村委會:東河社區、平王社區、花牆門社區、周西社區、海莫社區、蔡家社區、二塘村、下吳家路村、萬安莊村、萬壽寺村、大古塘村、雲城村、雙樂村、城中村、湖塘新村、路橋村、新潮村、新繆路村、鎮東新村、小安村、三江口村、天燈舍村、長勝市村、雙潭村、西三村、勞家埭村、周邵村、建五村、海江村、登州街村、路灣村。鎮政府駐環城北路428號。
原轄87個村委會(包括原杭州灣鎮,標記為#)。1998年2月,曲路頭村、安仁橋村合併為路橋村。1998年8月,陳家路村、大陳家路村、港灣村合併為路灣村#。周丁和陶家兩村合併為鎮南村#;周家路和周陶兩村合併為周家路村#;塘南、定海、邵家路三村合併為邵家路村#;牛角尖、老圩、魯丁、草樓四村合併為三江口村#。大道地、昌字地、楊葉、謝家弄、南孫五村合併為雲中村;上庵東和周塘兩村合併為鎮東村;驛亭路、驛亭路西、驛亭路南三村合併為驛亭村;東黃和西黃兩村合併為沙黃村。2000年3月,大王家村、長勝市村、段頭灣村、六塘村合併為長勝市村#;金埭村、四塘村、趙家舍村、勞家埭村合併為勞家埭村#;下周家路村、建五村、周潭村合併為建五村#。2000年5月,江後村、海塘村合併為海江村#;撤銷周興村。2000年6月,塗汛潭村、廿八叉村、小陳家路村合併為西三村#;小安街村、景丁村、鎮南村合併為小安村#;東溜場村、智輝村合併為二塘村;新塘村、石板弄村合併為新潮村;湖塘頭村、老青龍橋村合併為雙樂村;東繆路村、繆路村、西繆路村合併為新繆路村。2001年2月,雲中村、悅來市村、團圈村合併為雲城村;界塘村、鎮東村合併為鎮東新村;萬安村、三塘村合併為萬安莊村;萬壽村、驛亭村合併為萬壽寺村;橫江村、老宅村合併為大古塘村;沙黃村、義讓路村、傅家村合併為城中村;湖塘村、新岳殿村合併為湖塘新村。2001年4月,周家路村、邵家路村合併為周邵村#;三江口村、板橋路村、協同心村合併為三江口村#。2001年12月,十丁潭村、泥墩潭村合併為雙潭村#。2003年8月21日,撤銷平王村、平王居委會,設立平王社區;撤銷蔡家塘頭村、蔡家居委會,設立蔡家社區;撤銷花牆門村、花牆門居委會,設立花牆門社區;撤銷東河村、東河居委會,設立東河社區;撤銷海莫村、海莫居委會,設立海莫社區;撤銷周西村、周西居委會,設立周西社區。天燈舍村#、登州街村#、下吳家路村保持不變。
城鎮建設
周巷鎮地處杭州灣南岸,位於慈谿、餘姚、上虞三市交匯地帶,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南橋頭堡,大橋經濟區位中心,是長三角環杭州灣產業帶規劃體系中的五級小城市,寧波都市區北部中心餘慈中心城組合型城市核心區塊,慈谿市城鄉一體化布局方案「一中心四片區」中的西片中心。
周巷鎮域總體規劃本着遵循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規劃、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水鄉的自然環境特色,建設人居周巷。
周巷鎮城鎮建設日臻完善,按高標準規劃建設的要求,境內有梁周線、中橫線、329國道與外部對接,交通便捷。建成區內形成「三縱三橫」道路網絡,構築了城鎮建成區的框架。建成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42%。功能區塊布局合理:形成沿環城北路鎮政府及各部門為主的行政服務中心;振工路食品城為主的商貿中心;鎮東、鎮西兩大工業區塊;濱江、後蔡等小區為主的住宅區及醫療、文化、休閒等特色功能區。農村聯網道路建設、自來水管網改造不斷推進。周巷鎮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重點鎮和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
城鎮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按規劃實施的鎮域污水管網鋪設即將完成,總長達18公里,總投資4000餘萬元,並將與市域污水管網並軌運行。建成農村生活污水淨化處理中心3個,建造生活垃圾及渣土中轉站3個,實行市場化管理運作模式。城區內建成公園3個,總面積達10公頃。全鎮綠化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2%,人均公綠面積15平方米。農村環境整治、生態村、綠化示範村(企業)創建等活動有序開展,不斷提升城鎮生態環境面貌。2003年,周巷鎮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工業強鎮
從30年代姚北第一家電燈公司的創辦到紡紗技術革命,從文革時期的社隊辦企業到現在的現代企業集團,從噴膠棉生產到精製的化纖紡織,從配套零部件生產到空調等大宗家電的整機產銷,周巷的工業經濟進入快速、健康、全面持續發展的態勢。周巷鎮現有各類企業多家,年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24家,超千萬企業達到127家,全鎮擁有中國名牌1隻,中國馳名商標6隻,省著名商標8隻,省名牌產品8隻,已形成了家用電器、機械軸承、無紡化纖、文體用品、休閒食品等五大支柱產業,湧現出「三A」、「惠康」、「卓力」、「凱波」、「奇迪」、「華裕」、「恆康」等知名品牌,周巷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撲克牌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飲水機、電熨斗生產基地之一,全國三大休閒食品生產基地之一。
效益農業
周巷已基本形成以「果、蔬」為主的二元種植結構,黃花梨、蔬菜的種植面積已占全鎮總耕地的80%,並朝着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建立了吳耕民園藝科學示範園區,集試驗、開發、示範、生產等功能於一體、集聚農業科技優勢。周巷鎮以發展工業的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業發展的政策。發揮黃花梨基地的優勢,打響「潤昌」品牌,農產品的品牌優勢初現;強化農業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和興辦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綜合性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健全了信息交流、科技推廣、良種繁育等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農產品購銷組織和運銷大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農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在「農戶+基地+公司」的生產模式和組織形式下,周巷的農業走上了一條與市場直接相連的「快車道」。
商貿重鎮
周巷民眾擅長經商,自明代起,逐漸成為姚北的商貿重鎮,其鼎盛時期,全鎮共有南貨、酒米、土煙、國藥、醬油等20餘個行業,170多家店鋪,1909年就成立了周巷商會,周巷的「麟吐玉書」醬油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而今,周巷人繼承了祖輩能商善賈的因子,本着「以商興鎮」的戰略目標,崛起了以中國食品城為龍頭的市場群體,有7家金融企業相繼落戶為周巷創造了更優的金融環境,現代物流、倉儲運輸、信息服務、工業房地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發展,規劃建成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市西部物流中心。
文化名鎮
周巷,於元代至正元年形成村落,以河南周姓移民定居為先。長期以來,培育出「圍墾文化」、「移民文化」的基因,在這些文化的薰陶下,養成了艱苦奮鬥、努力創新、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文化心理習慣和以誠待人、誠信為本的道德準則,並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精神--周巷精神。周巷民眾有重教崇學的傳統,湧現出眾多的人才義士,有中國園藝學奠基人吳耕民、著名歷史學家陳登原、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郭靜唐等。按照「做深做新文化、建設文化大鎮」的要求,周巷鎮重設施建設、育文體隊伍、強市場管理,周巷公園、濱江公園、千竹園、鎮文化宮、圖書館、吳耕民紀念館、蒲公英兒童文化樂園等文化設施的建成開放、村落文化宮和全民健身設施日臻完善、鎮村特色文體隊伍的培育扶植,周巷文聯下設的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書畫攝影、民間藝術研究等5個協會及文藝刊物《梨風》季刊的編輯出版,使周巷的文化建設展現獨特亮點。
榮譽記錄
2016年6月25日,2015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鎮名單公布,周巷鎮排名第92。
2018年10月,周巷鎮入選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排名第88位。
相關視頻
周巷五微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