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音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音戏《墙头记》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五音戏是流传于山东省淄博济南的一种地方剧种。19世纪起源于山东章丘、历城。原为边打鼓边唱的“秧歌腔”小戏,无文场伴奏,剧情反映劳动者的普通生活。后加入文场伴奏,规模和表现题材都有所扩大。有小旦、小生、小丑等行当。五音戏的表演口语化,一般先吐字后行腔,女腔后尾用假嗓,歌调优美,适合表达丰富的情感。传统剧目有160多部,包括《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顶嘴》、《墙头记》等。邓洪山(艺名“鲜樱桃”)是20世纪五音戏的代表人物,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的表演技法深受群众喜爱。

2006年,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认为,“周姑子”为“肘鼓子”讹传)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人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艺术特色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2]。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

视频

五音戏 相关视频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综艺晚会
走进五音戏之五音戏特有鼓点欣赏

参考文献

  1. 清越流芳“鲜樱桃”,淄博新闻网,2017-12-22
  2. 五音戏,中国网,200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