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屬土石山區,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山巒重疊,地形複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台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國家園林縣城」。
2020年2月27日,經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五台縣退出貧困縣[1]。
目錄
行政區劃
截至到2013年,五台縣管轄兩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和駝梁景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台城鎮、白家莊鎮、豆村鎮、東冶鎮、台懷鎮、耿鎮鎮、東雷鄉、溝南鄉、茹村鄉、陽白鄉、神西鄉、建安鄉、靈境鄉、高洪口鄉、門限石鄉、陳家莊鄉、石咀鄉、蔣坊鄉。
地理位置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台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2008年)。縣城距忻州70公里,距太原135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
風景名勝
廣濟寺
俗稱西寺。在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牆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台山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菩薩頂
五台山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南山寺
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山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
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位於五台縣東治鎮永安村內[2],距閻錫山故居僅10餘公里。由太原至五台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達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築,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跡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樸實無華。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台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着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於9月22日到達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後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
視頻
五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五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騰訊網,2020-2-28
- ↑ 五台縣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徐向前故居,忻州網 ,20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