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九邊
圖片來自今天頭條

九边,又称九镇,是长城沿线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史書紀載

明史·兵志》:『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歷史沿革

九邊重鎮

九邊,亦稱九鎮。邊:邊牆、長城。明萬里長城東起丹東鴨綠江,西止祁連山下的嘉峪關,綿延萬餘里。分九個區域管轄,每「邊」為一「鎮」,被稱為九邊重鎮。

九邊建置次序為甘肅建於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寧夏建於建文四年八月,宣府建於永樂元年,大同建於永樂十二年,遼東永樂十三年已建鎮,延綏建於天順二年,固原建於成化四年,薊鎮建於成化十二年,山西鎮建於弘治十八年。

明朝建立後,逃亡北方邊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時騷擾,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1]為鞏固北部邊防,屢次派將北征,同時,還分封子朱棣朱權等將重兵駐守北部邊塞。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於沿邊設鎮,派兵駐守。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又設山西、固原兩鎮,是為九邊。

九邊十一鎮

九邊重鎮初設於明成祖時期,經洪熙宣德景泰天順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間設置完成。明嘉靖年間,為加強京城的防務和保護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設了昌鎮、在北京西南增設了真保二鎮,共計為十一鎮,合稱為"九邊十一鎮"。

編制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品級、無定員。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等官。各鎮都駐有重兵。

造成財政日益拮据

萬曆中期,各邊僅主兵就有六十萬左右;還有為數甚多的客兵。如薊州鎮,隆慶時,主兵原額為三萬人,萬曆初連客兵在內達十六萬五千餘人。各邊為進行備戰與士兵給養所需的軍餉,初多仰給於屯田,正統後,逐漸由京師太倉庫供應。各邊額數,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間,每年約四十三萬兩;嘉靖(1522~1566)時的最高額,每年為二百七十餘萬兩;萬曆(1573~1620)時,每年則達三百八十餘萬兩,相當於明朝每年田賦收入的總數,成為明朝財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邊之設,使明朝北部邊塞形成一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廣袤萬里、烽堠相望、衛所互聯的北方防線。對加強北部邊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為此加餉加稅,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使人民負擔沉重;而各級軍官的殘酷盤剝,又使餉銀短絀,軍士往往因生活無著而發動兵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