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級戰列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華級戰列艦 |
中文名稱: 依阿華級戰列艦 研製時間: 1938年5月 服役時間: 1943年2月22日 定型時間: 1942年8月27日 國家: 美國 |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艦體最長、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達到33節)、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戰列艦,4艘同型艦仍保存。由於依阿華級的繼承艦--蒙大拿級的取消建造,使得這一級戰列艦成為美國海軍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1945年9月2日,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上的密蘇里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本級艦因而聞名於世。[1]
技術特點
外觀設計
為了能夠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便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快速調動,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準,採用限制船體最大寬度,拉長艦體的措施,但影響了適航性能。依阿華級重新設計了艦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而艦體長度和吃水則被加大,艦體的長寬比達到8.2 ,而當時其它戰列艦的長寬比大多不足7。其艦艏曲線與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列艦相似,但更加細長,有利於提高航速,但影響了適航性、機動性及炮火命中率。依阿華級艦長達到270.4米,艦體長寬比8.18:1,水線長寬比7.96:1,是歷史上艦體最長的戰列艦(大和級艦長僅263米)。首艦依阿華號在進行高速試航時,曾發現船艉有振動現象,經過水池試驗後,依阿華級改用了兩種不同螺旋槳,外舷軸螺旋槳直徑5.563米,為4葉槳;內舷為5葉槳,直徑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動現象。
動力系統
依阿華級戰列艦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航速,搭載更大功率的動力裝置。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氣輪機組成 ,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21.2萬匹馬力)。Babcock & Wilcox的M型鍋爐可提供每平方英吋600磅的壓力(4,137 kPa; 42 kgf/平方厘米)、過熱器提供最高溫度華氏875度(攝氏468度),高壓鍋爐輸出的動力效益與穩定度是二戰戰列艦中之首,在平常狀態僅需4具鍋爐便可達到27節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續航距離16600海里(15節),9600海里(25節)。
裝甲防護
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級整體防護設計與南達科他級相當,僅次於大和級,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一體,厚度為307毫米(19度),水平裝甲總厚度為222毫米(三層)。並結合多重水密隔艙和3層船底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在建造過程中特別增強了水平裝甲防禦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頂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頂部184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整體防護水平在南達科他級的標準上有所加強,舷側採用傾斜裝甲,加強艦體水下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水平裝甲。
主炮副炮
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由於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成功地將身管結構從MK2型的7層減少到2層,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噸,減至108噸。MK7型主炮內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每25倍口徑距離旋轉一圈。該炮可發射MK8型穿甲彈,MK13、14型榴彈,MK19型人員殺傷彈。其中MK8型穿甲彈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藥18公斤,初速762米/秒,射程(30度仰角)33.55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發/分鐘,俯仰範圍為負2度到正45度。穿甲能力(對垂直均質鋼裝甲),炮口處為828毫米,18288米處為508毫米,27432米處為381毫米,在14.5海里的距離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裝甲。發射藥包為6個絹製藥包,通常裝藥349公斤,火炮內身管壽命為300發。
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噸,艦艏方向呈背負式布置兩座,艦艉方向布置一座。每座炮塔由77名官兵操縱,炮塔全部結構可以分成六層,分別是炮塔戰鬥室,旋轉盤,動力室,上供彈室,下供彈室,供藥包室。炮塔旋轉時,六層一起轉動。炮塔戰鬥室配備炮塔長和21名艦員。每個炮塔裝備有一台基線長13.5米的光學測距儀,還有計算設備和裝填機電機,裝填機為鏈式結構,電機功率60馬力,超負荷功率108馬力,裝填炮彈時,火炮仰角為5度。動力室有4名艦員,安裝有1台功率為300馬力(超負荷時可達到540馬力)的電動機,使炮塔最大旋轉速度達到4度/秒,俯仰電機為60馬力,最大俯仰速度為12度/秒。上,下供彈室由旋轉儲彈盤,輸彈機,固定儲彈室三部分組成,每層由1名供彈室長和15名艦員負責,旋轉儲彈盤上可裝載76發炮彈,固定儲彈室有140發。兩層供彈室共有3台輸彈機,輸彈速度可達3發/分鐘,動作有三行程(從上供彈室)和四行程(從下供彈室)兩種。供藥包室共有18名艦員和1名室長,藥包輸送機由100馬力電動機和油壓設備提供動力,只須一個行程即可提升到炮塔(6個藥包需分兩組,且實戰中為了延長火炮壽命,很少用最大射速和最大裝藥射擊)。
副炮採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徑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平兩用炮,炮塔布置在艦體中部兩舷。初速792米/秒,射程15.2千米,對空射程11.4千米,射速15-22發/分,俯仰範圍為負15度到正85度,可配備榴彈,穿甲彈,普通高射炮彈,無線電近炸引信高射炮彈,照明彈,人員殺傷彈等。初期副炮有MK37型射擊指揮儀和MK12型雷達控制,後期雷達換為MK22型和MK32型。
對空防禦
採用40毫米口徑及20毫米口徑機炮執行對空防禦,火炮的數量各艦略有差別。各艦建成下水時,火炮配置為:四聯裝40毫米口徑博福斯機炮15座(新澤西號是16座、密蘇里及威斯康辛號是20座),單裝20毫米口徑厄利孔式機炮60門(密蘇里號及威斯康辛號是49門)。
在1984年的改裝中,各參與改裝的艦艇,均拆除所有40毫米、20毫米口徑機炮,改為4座20毫米口徑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12.7毫米口徑單管機槍8挺。
電子系統
1984年,依阿華級進行了現代化改裝,裝備上的雷達系統有:AN/SPS-49 防空雷達、SPG-55F型127毫米炮瞄準雷達、AN/SPS-67 地面搜索雷達、AN/SPQ-9 海面搜索 / 火控雷達;電子戰系統:AN/SLQ-32 AN/SLQ-25 Nixie 誘餌系統;衛星通信系統。
艦載機
艦艉兩舷各安裝一台彈射器,搭載三架水上偵查機。
在1984年的改裝中,原來的水上飛機起重機及停放支架被拆除,換裝上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以裝備5架以色列生產的"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新增直升機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機。
服役事件
二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日本的海上作戰,其中包括菲律賓海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以及炮擊日本本土的戰鬥。
1943年3月22日,依阿華號服役,試航於切薩皮克灣進行。
1943年5月23日,新澤西號服役。試航行動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完成。
1943年11月,依阿華號運載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參加德黑蘭會議。
1944年,新澤西號加入太平洋艦隊,先是作為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的旗艦,後在在萊特灣海戰中擔任第三艦隊司令威廉·哈爾西的旗艦,炮擊過硫磺島、沖繩島。
1944年,依阿華號移師太平洋並加入太平洋艦隊,期間參與馬紹爾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萊特灣海戰等戰役。
1944年4月16日,威斯康星號服役,在切薩皮克灣完成海試並加入太平洋艦隊,主要為盟軍艦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參與過進攻日本的多次戰役,炮擊過日本本土。
1944年6月11日,密蘇里號服役,在紐約對開海域和切薩皮克灣完成海試並加入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中參與過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並炮擊過本州島和北海道。
1944年9月6日,肯塔基號動工。原BB-66的船身編號原先也是指派給蒙大拿級戰列艦2號艦俄亥俄號,因造艦計劃的更變編號指肯塔基號。
1945年8月11日,伊利諾伊號終止建造。原BB-65的船身編號是指派給蒙大拿號,在二戰中由於造艦計劃更改,編號"BB-65"指派給伊利諾伊號。
1945年9月2日,時為第三艦隊旗艦的密蘇里號成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的地點,宣告日本正式投降;二戰戰後作為訓練艦使用,直到朝鮮戰爭後。
1947年,肯塔基號終止建造。
1949年,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威斯康星號編入預備役,退居二線,密蘇里號象徵性地保持現役。
朝鮮戰爭
1951年9月,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威斯康星號重新加入現役,與密蘇里號共同參加朝鮮戰爭,擔負炮擊朝鮮岸防目標的任務,戰後作為訓練艦使用。
1950年,肯塔基號的船體下水,以騰出位置給因擱淺事故受損的密蘇里號,其後不斷有部件被拆裝至其他軍艦上。
1956年,威斯康星號與艾登號驅逐艦相撞導致船首損毀,後來肯塔基號的艦首被移植到威斯康星號上。
1958年,伊利諾伊號被解體。
1958年,原肯塔基號艦體被賣給Boston Metals公司並被完全拆毀。
1958年3月,四艘依阿華級全部完成編入預備役並被封存在港口,其中密蘇里號在封存期間對外開放。
越南戰爭
1968年4月,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迫切需要一種火力強大、能夠摧毀敵人岸上目標的軍艦。新澤西號進行現代化改裝後重返現役,新澤西號被重新啟用並參加越南戰爭,為陸軍提供火力支援。
1969年,新澤西號再次退役。
冷戰時期
為了對抗70年代末期蘇聯海軍的挑戰,1981年至1989年間,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提出"600艘艦艇海軍"計劃,大規模擴充海軍。在他的支持下,四艘依阿華級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後,再次重返現役。從1981年10月新澤西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到最後一艘威斯康星號1989年2月改裝完畢,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電子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
1980年,新澤西號重新服役。
1980年,依阿華號重新服役。
1984年,密蘇里號重新服役。
1986年,威斯康星號重新服役。
1989年4月17日,依阿華號發生炮塔爆炸事故,造成47名水兵喪生。
海灣戰爭
1990年,依阿華號、新澤西號由於軍費減少,再次退役封存。
1990年11月,威斯康星號、密蘇里號開赴波斯灣參加海灣戰爭。
1991年2月8日,新澤西號接到退役通知,並從現役軍艦名單中除名,抵達新澤西州卡姆登,成為一座浮動博物館。
1991年9月30日,威斯康星號退役,移至國防後備艦隊。
1992年3月31日,密蘇里號退役,隨後轉移至夏威夷珍珠港。
1998年,密蘇里號成為浮動博物館。
2006年3月17日,依阿華號、威斯康星號被從現役軍艦名單中除名。依阿華號被轉移至薩斯灣的國防後備艦隊的舊軍艦群中,並被宣布將會成為一座浮動博物館。威斯康星號存放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瑙蒂格斯海事博物館中。
2012年7月4日,依阿華號於洛杉磯正式成為浮動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