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采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采蘩

【原文】

於以采蘩①,於沼於氵止②;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③,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⑤,薄言還歸。

【注釋】

①於以:到哪裡去。蘩:水草名,即白蒿。

②沼:沼澤。氵止:小洲。

③被(bi):用作「皮」,意思是女子戴的首飾。僮僮(tong):童童,意思是首飾繁多。

④夙夜:早晨和晚上。

⑤祁祁:首飾繁多的樣子。

【譯文】

到哪裡去采白蒿?

在沼澤旁和沙洲。

白蒿采來做什麼?

公侯拿去祭祖先。

到哪裡去采白蒿?

在那深深山澗中。

白蒿采來做什麼?

公侯宗廟祭祀用。

頭飾盛裝佩戴齊,

從早到晚去侍奉。

佩戴首飾真華麗,

侍奉結束回家去。

【讀解】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場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屬於王公貴族們幹的事。做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僕人,而且是女僕。

千辛萬苦到野外采來白蒿,是供王公貴族祭祀用;費心勞神打扮裝點,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誰辛苦為誰忙?全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如何?唯有女僕內心體驗最深。雖然沒有言說,我們卻感到似乎平淡的敘述中有幾分怨忿在。

為他人做嫁衣裳,意味着自我不存在,自我變成了他人的工具。奴僕供人差遣使喚,本就是人為事先設定的,似乎像「命運」決定的。即使不是奴僕,人生都免不了有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時候。自覺自愿,並引以為自豪地為他人 做嫁衣裳,是犧牲精神和奉獻意識的體現,是捨己為人的高尚品德。不自覺為他人做嫁衣裳,是上當受騙、誤入歧途,是被人利用。不情願地為他人做嫁衣裳,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當然就是一種痛苦和壓抑。

如今我們可以拒絕被迫為他人做嫁衣,但在很多情況下是無法拒絕的。比如受老闆僱傭,老闆叫去陪酒,明知不勝酒力卻又不得不去。重賞之下必有勇副,是看準了人心追名逐利的弱點,抓住弱點使人為別人做嫁衣。

認真想來,做人是擺脫不了為他人做嫁衣的處境的。區別僅僅在於:是自覺的,不自覺的和被迫的。靜聽原典:[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