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赤坎 | |
---|---|
赤坎,為湛江市市轄區,在湛江灣西北岸,是湛江市的中心城區,是湛江市政府所在地。因區內土壤屬磚紅壤,土色紅赤,地處丘坎,故名「赤坎」。
赤坎區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東傍調順島與坡頭區隔海相望,南至屋山公路與霞山區相連,西臨赤坎水庫與麻章區界鐵路相接,北達豐厚村與遂溪縣黃略鎮相鄰。
截至2012年底,赤坎區有戶籍人口23.25萬人。[1]
赤坎區是湛江市9個行政縣(市區)之一,距首都北京市2168公里,距省城廣州市494公里。
歷史沿革
秦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赤坎屬象郡。[2]
漢代,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南越,分南越為南海、合浦等九郡,設立徐聞縣,赤坎屬合浦郡徐聞縣。
南北朝時期,齊永明年間,分徐聞縣設齊康郡,轄樂康縣,赤坎屬樂康縣;梁普通五年(524年),分齊康縣地置齊康、扇沙、椹縣,赤坎歸椹縣轄。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椹縣為椹川縣,赤坎屬椹川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合州為合浦郡,分置徐聞,並椹川縣入扇沙縣,赤坎屬椹川縣。
唐代,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椹川縣,赤坎復屬椹川縣;貞觀二年(628年),椹川、扇沙兩縣併入開皇十年設置的鐵杷縣(今遂溪縣),赤坎歸鐵杷縣轄;天寶二年(743年),鐵杷縣更名遂溪縣,赤坎屬遂溪縣轄。
宋朝,開寶五年(972年),撤銷遂溪、徐聞縣,其地併入海康縣,赤坎即歸雷州軍海康縣轄;紹興十九年(1149年),復置遂溪縣,赤坎復屬遂溪縣轄。
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雷州軍為雷州路,領海康、遂溪、徐聞縣,赤坎歸屬雷州路遂溪縣;至正十五年(1355年),遂溪縣地大震,麥伏來、張子三等率眾起事,破郡占縣,遂溪縣為所占;至正十九年(1359年),化州樞密院同僉羅福領兵平定。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征南將軍廖永忠攻占廣東,改雷州路為雷州府,赤坎隸屬雷州府遂溪縣。
清代,順治十三年(1656年),頒布了《禁海令》,至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屢次"海禁"、"遷界",赤坎埠幾近廢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宣布"開海貿易",赤坎埠等10個港口設立貿易口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批准《廣州灣租借條約》,租期99年。從此,赤坎淪為法租借地,被劃為廣州灣"四區"之一;宣統三年(1911年),廣州灣頒布《東法總督改組廣州灣行政及司法之命令》,廢除區制,採用"代表制";廢麻斜市,設西營、赤坎市,赤坎市長由法人擔任。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20日,日軍攻占赤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成立湛江市國民政府,同時成立赤坎區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1月,赤坎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派出機構)成立;1953年9月,湛江市撤銷中共赤坎區委和區政府,把東山、調順、百姓3個鄉劃歸湛江市潮滿區管轄;撤銷中山、海萍兩個行政街辦事處,成立赤坎中心街道辦事處;1958年1月,湛江市人民委員會設赤坎辦事處;1983年9月1日,湛江實行地市合併,赤坎區為市轄區,按正縣級建制設置辦事機構;1984年,赤坎區升格為湛江市轄縣級區。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據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編纂的《雷州府志》記載,今赤坎區境內,稱赤坎埠,建有文章東村、文章西村,距縣城20里。
清代,赤坎漸成繁華港埠,自然形成大通、福建、高州、潮州、南興、藥行等街區。同時成立高州、潮州、雷陽、閩浙、廣府5大會館以及商務分會、同鄉會、行業公會等民間組織,處理朝廷民間商務及朝廷行業之間的關係事宜。
廣州灣殖民時期,赤坎初為區置,設赤坎公局,未劃下轄單位。宣統三年(1911)改赤坎區為赤坎市,設置市政廳,統轄中山(法國大馬路)、福建、潮州、南興、大通、藥行、勝利和"三民"(民主、民權、民族)商業街區以及百姓、海萍、沙灣、東園、文章西、陳屋港村和調順島。
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設立湛江市,分置赤坎區公所,實行保甲制至1949年12月,期間,赤坎共設41保457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11月,成立赤坎區人民政府,下轄中山、海萍、民主、寸金、雞嶺行政街道辦事處和東山、百姓、調順鄉。1953年9月,東山、百姓、調順鄉劃歸湛江市潮滿區,赤坎區政府易名為赤坎中心街道辦事處,轄民主、寸金、雞嶺行政街。1954年10月,撤銷赤坎中心街道辦事處,恢復中山街道辦事處。次月,中山、雞嶺街道辦事處合併為中華街道辦事處。1956年5月,原屬遂溪縣的文章村劃歸赤坎管理。
1958年伴隨"大躍進"運動,設湛江市人民委員會赤坎辦事處,劃分4個行政街道辦事處、28個居民委員會。
1960年6月,成立赤坎人民公社(與市人委赤坎辦事處並存),改中山、中華、民主、寸金街道辦事處為街道管理區。同時設地專、農業2個管理區。
1965年麻章公社的百姓鄉劃回赤坎管轄,分別成立百姓、文章農副業生產大隊。其時赤坎轄4個街道管理區和2個農副業生產大隊。
1972年2月,市郊麻章公社的調順大隊劃回赤坎區,此時赤坎轄寸金、中華、民主、中山街道管理區和東山、海萍、文章、百姓、調順5個農業生產大隊。
1977年11月,市革委會把海萍、東山大隊劃回麻章公社管理,設赤坎蔬菜公社,轄文章、百姓、調順農副業生產大隊。1978年2月,寸金、中山、中華、民主街道管理區改為街道辦事處,1979年10月22日成立沙灣街道辦事處。1980年3月,撤銷赤坎革命委員會,成立赤坎區人民政府,為副縣級行政單位,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和文章、金田、百姓、南橋、調順5個農副業生產大隊。
1983年9月地市合併。1984年6月,赤坎區升格為縣級政權市轄區,郊區麻章鎮的東山鄉、海萍鄉和海頭鎮的龍潮鄉、草蘇鄉劃歸赤坎管轄。1986年10月建立赤坎區調順街道辦事處,1987年4月,增設南橋、北橋涉農街道辦事處。赤坎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委會和14個農村管理區。1988年龍潮管理區劃歸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赤坎增設文保管理區。2000年,赤坎區劃分5個城區街道辦事處、42個居民委員會和3個涉農街道辦事處、13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赤坎區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在雷州半島東北端,地跨東經110°20'-110°21'、北緯21°14'-21°19'之間。陸地面積79平方公里。東與坡頭區隔海相望,南與霞山區緊密相連,西與麻章區界鐵路相接,北與遂溪縣黃略鎮相鄰。
地質地貌
地質
赤坎區地質構造,分為新生代構造和基底構造。新生代構造,有褶紋、斷裂或斷層。褶紋,表現在地質時代第四系湛江組地層中發生平緩彎曲,形成背斜和向斜。斷裂或斷層,表現在岩石岩層發生位移或斷開錯動,長度小於2公里,斷裂小於10米,有時平行排列,形成小型地壘。基底構造斷裂較多,並控制了新生代地層沉積。斷層分布於赤坎東南部的南三圩一帶,凹陷包括湛江凹陷和東海凹陷,沉積厚度大於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