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市,州政府所在地。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東南部,北緯24°05′-24°39′、東經98°01′-98°44′之間。東、東北鄰龍陵縣,西南接畹町經濟開發區和瑞麗市,西、西北連隴川縣、梁河縣,南與緬甸交界。南北距約62千米,東西距約71千米,總面積2987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12年末)。有漢、傣、景頗、德昂、傈僳、阿昌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一半左右。全市轄1個街道、5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煥街道、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鎮、軒崗鄉、江東鄉、西山鄉、中山鄉、三台山德昂族鄉、五岔路鄉。市政府駐勐煥街道斑色路16號。
是一個多民族的邊境縣市,素有「孔雀之鄉」「咖啡之鄉」之稱。地處低緯高原,熱量豐富。水資源豐富,芒市河、廣沙河、果朗河、萬馬河等水能集中,落差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6℃,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4.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3℃,年平均降雨量1654.6毫米,日照時數2252.9小時,蒸發量1723.6毫米,無霜期315天。國境線長68.23千米。320國道穿境,芒市飛機場通航。國家糧、蔗、茶、生豬基地縣,盛產菠蘿等熱帶水果[1],有錫、鉛、鋅、鐵、煤、大理石等礦藏。名勝古蹟有樹包塔、菩提寺、民族文化宮、三仙洞、仙佛洞等。
歷史沿革
「芒市」既是專名,其「市」字又是政區通名。芒市歷史悠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傳教來到這裡時,天剛蒙蒙亮,雄雞啼鳴,晨曦就要普照在這翠綠的壩子,便為它取名「勐煥」,意為「黎明的城市」。芒市作為地名,早在唐代樊綽的《雲南志》中就有記載。芒市作為政區名稱使用也很早,元代設芒市路,明清時期分別設芒施府、芒市長官司等,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名潞西。潞西取「潞江之西」之意。「潞江」為「怒江」在當地的又一稱呼。
先秦為勐果占壁王國(傣語稱勐卯弄),建雷允城。西漢為滇越乘象國及哀牢國故地。東漢永平12年(69),設哀牢縣(今盈江縣),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屬寧州永昌郡。南朝屬寧州永昌郡西城縣(今盈江縣)。北朝周至隋屬濮部。唐初屬為金齒部,今潞西為茫施部。唐南詔國為茫施,屬永昌節度轄地,。宋大理國為怒謀甸金齒白夷地,屬永昌府。元初置大理等處宣撫司。中統二年(1261)置金齒等處安撫司,至元八年(1271)分置東路、西路二安撫司,今潞西屬東路。至元十二年(1275)東路改置鎮康路安撫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茫施路,屬鎮康茫施柔遠宣撫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鎮西平緬麓川等路、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二宣撫司合併設置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駐永昌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改置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茫施路改置茫施府,屬布政司,後廢;正統八年(1443)置芒市御夷長官司,改屬金齒軍民衛,後仍直屬布政司。正統年間隴川宣撫副使駐遮放城,萬曆十二年(1584)置遮放副宣撫司,屬隴川宣撫司。崇禎十三年(1640)芒市御夷長官司升置為芒市安撫司。清初襲明制,設芒市安撫司,直屬雲南省。順治十七年(1661),芒市安撫司、隴川宣撫司(下轄遮放副宣撫司)劃歸永昌府。雍正八年(1730)7月,永昌府屬迤西道。乾隆三十六年(1771)永昌府同知移駐龍陵後,將芒市、遮放改隸龍陵廳。嘉慶二十五年(1820)10月,升永昌府屬騰越州為騰越直隸廳,將遮放副宣撫司及勐卯、芒市二安撫司劃歸騰越廳。道光二年(1822)9月,降騰越直隸廳為散廳,復屬永昌府。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設勐板土千總(今潞西芒牛壩),屬龍陵廳。
民國元年(1912),勐卯安撫司和遮放副宣撫司合併為遮卯彈壓委員,芒市安撫司和勐板土千總合併為芒板彈壓委員,均屬滇西道。民國4年(1915),芒板彈壓委員併入遮放司地改為芒遮板行政委員,駐勐戛,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裁騰越道,設立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芒遮板行政區屬之。民國21年(1932),芒遮板行政委員改為芒遮板設治局(1935年6月批准)。民國23年(1934),芒遮板設治局改為潞西設治局,局署設在勐戛,屬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民國25年(1936)11月始設區、鄉(鎮),與土司制度原設合一,潞西共設三區24鄉4鎮。民國29年(1940),廢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改設騰龍邊區行政督察區(一說為1938年),潞西設治局屬之。民國31年(1942),潞西設治局屬雲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騰衝縣,1943年移駐保山縣)。民國37年(1948),潞西設治局屬雲南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駐騰衝縣)。民國38年(1949)3月潞西設治局從勐戛遷至芒市。民國38年(1949)7月,潞西設治局改為縣治,縣府設在芒市,由於地理及歷史原因,土司的基層政權未變。
1950年4月21日潞西和平解放,5月6日中共潞西縣工委、縣人民政府建立。1950年屬保山專區。1952年11月21日,政務院批准:撤銷潞西設治局,設立潞西縣。1952年12月6日,政務院批准:潞西縣的畹町鎮改由保山專區直接領導,潞西縣置3區24鄉(鎮、街)。1954年梁河縣高埂田等7個鄉劃入潞西縣。1954年9月11日,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地級),潞西縣屬德宏自治區(1953年1月23日成立)。1956年4月29日國務院批覆: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改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隸屬德宏州,置9區(站)61鄉(鎮)。1958年曼令等8寨劃歸畹町鎮,10月至12月設15個人民公社。1959年莫里等15寨劃歸瑞麗縣,1960年崩補鄉半個鄉域劃歸隴川縣。1966年為12區(站)78鄉(鎮)。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州,併入保山專區,潞西縣屬保山專區革命委員會管轄,置14個人民公社,80個大隊。1970年保山專區改為保山地區,潞西縣屬之。
1971年11月恢復德宏州,潞西縣屬德宏州。1984年人民公社改區鄉。1987年12月改區、鄉(鎮)為鄉(鎮)、村公所(辦事處),轄4鎮11鄉,84個行政村(辦事處):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鄉、城郊鄉、法帕鄉、軒崗鄉、江東鄉、五岔路鄉、象滾塘鄉、西山鄉、東山鄉、中山鄉、三台山德昂族鄉。1996年10月28日,民政部【民行批80號】批覆:撤銷潞西縣,設立潞西市(縣級),以原潞西縣的行政區域為潞西市的行政區域。1998年,風平鄉、城郊鄉、法帕鄉撤鄉設鎮。至此,全市轄7鎮8鄉,即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城郊鎮、風平鎮、法帕鎮、江東鄉、中山鄉、東山鄉、軒崗鄉、象滾塘鄉、西山鄉、五岔路鄉、三台山德昂族鄉,共有8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潞西市常住總人口337406人,其中:芒市鎮60671人、城郊鎮33454人、遮放鎮44745人、勐戛鎮26614人、芒海鎮5774人、風平鎮34254人、法帕鎮27583人、軒崗鄉20166人、江東鄉27072人、西山鄉11669人、東山鄉5439人、中山鄉10935人、三台山鄉6994人、五岔路鄉15972人、象滾塘鄉606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潞西市(註:普查數據中仍用潞西市)常住總人口389891人,其中:勐煥街道99970人,芒市鎮46353人,遮放鎮51477人,勐戛鎮24344人,芒海鎮5641人,風平鎮69586人,軒崗鄉21501人,江東鄉25240人,西山鄉12296人,中山鄉10170人,三台山鄉7068人,五岔路鄉16245人。
2014年,勐戛鎮、遮放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視頻
芒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熱帶水果的主要品種 ,搜狐,2016-05-26
- ↑ 歷史上的人口普查,你都知道嗎?,搜狐,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