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漦 |
漦,漢字生僻字,讀音一直存在爭議,本義為口水。
中文名:漦
極點五筆:fiti
全拼輸入:無
雙拼輸入:無
輸入法編碼
極點五筆:fiti
四角號碼:無 電報碼:無
鄭碼輸入:無 太空碼:無
導碼輸入:無 太極碼:無
部首輸入:無 區位碼:9D6B
讀音
此字的讀音一直存在很大爭論。
lí,涎沫。
《辭海》縮印本(988頁):《國語·鄭語》:「卜請其漦而藏之,吉。」韋昭註:「漦,龍所吐沫。」。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編輯委員會,2009年8月。封面題字:江澤民。主編:夏征農、陳至立。
滲流,下滲 [seepage]——《爾雅·釋言》:漦,漉也。(郝懿行義疏:漉者,滲也)
漦,順流也。——《說文》
漦血也。——《漢書·五行志》
魚或龍之類的涎沫 [saliva of fish or dragon]。如:漦龍(吐涎沫的龍。也稱作惡龍)
chí,口水;涎沫。tai 漦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183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書名題簽郭沫若。修訂主持人:晃繼周、韓敬體。商務印圖書,2011年,北京。
《新華多功能字典》(982頁):古書上說的魚或龍的涎沫。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9年,北京。主編曹先擢、蘇培成。
《史記·周本紀》:「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東周列國志》第一回:「漦乃龍之精氣。」
古水名 [the Chi River]——漦,水名。《說文》。朱駿聲通訓定聲:陝西乾州武功縣南有古漦城,疑其地有漦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𠀤俟甾切,音狋。《說文》順流也。一曰水名。
又《爾雅·釋言》漦盝也。《李巡雲》吐沫漦也。
又《集韻》升基切,音䀢。
又充之切,音蚩。
又陵之切,音釐。
又魚其切,音疑。義𠀤同。
又郎才切,音來。地名,在扶風美陽。《史記·樊噲傳》從攻雍漦城。通作斄,又作釐。
又湯來切,音胎。與邰同。
又棧山切,魚龍身濡滑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