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先贤古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真先贤古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贤古墓占地2,200平方米,安葬了来自中国内外的穆斯林,包括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教士、拜谒古墓的外地朝圣者等。古墓闻名中外,被部分穆斯林视为伊斯兰教的“小圣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后已整修。2013年,先贤古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墓葬。
建立和使用
古墓的建立原因
根据主流说法,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古译为阿布·宛葛素或苏哈白·宛噶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信徒(亦可能是后者的舅父),他按照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教诲,来到中国传教,最终在广州逝世;629年(唐朝贞观三年),穆斯林为了安葬宛葛素而兴建了清真先贤古墓[1]。
部分中国以外伊斯兰教学者持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宛葛素”此人子虚乌有,只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教士的象征、代表和缩影。有学者依据方信孺《南海百咏》书中诗句〈蕃人冢〉——“在城西十里,累累数千,皆南首西向。鲸波仅免葬吞舟,孤死犹能效首邱;目断苍茫三万里,千金虽在此生休。”,认为清真先贤古墓是一座公共墓地,用作安葬经海路来华的外籍人士和穆斯林,因而就清真先贤古墓的建成时代提出其他看法。中国宗教历史学家陈垣则在考证后提出,宛葛素是在652年(唐朝永徽三年)而非629年下葬至清真先贤古墓。
古墓建立后的其他下葬者
阿布·宛葛素墓室的左侧设有“四十一位坟”,坟前方有一面在1802年(清朝嘉庆七年)建立的墓碑;碑上记载指,有40名穆斯林奉穆罕默德差遣,随同宛葛素来华传教,在一次主麻日聚礼时遭到暴徒杀害,暴徒杀人后同归于尽,这些遗体便凑合成“四十一位坟”。与碑文记载类近的传说认为,宛葛素随员40人在做礼拜,有强盗为了财物而行凶,杀害39人后发现剩余的一人还在原地祈祷,便把那人一并杀了,后因悔悟而自刎;后人收殓40名传教者的遗体,连同强盗尸体葬于古墓外东北侧,这些遗体在1959年因市政建设而迁葬现址。
不少中国以外的穆斯林远赴广州拜谒宛葛素陵,并把死后葬在宛葛素墓近侧视为荣誉。1349年(元朝至正九年),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高丽人刺马丹专程来到广州,以拜谒宛葛素之墓,但其后在当地病逝;广州穆斯林集资为他建立墓碑,葬于先贤古墓内。1751年(清朝乾隆十六年),土耳其人阿知墨克目德特来到广州,拜谒清真先贤古墓,死后葬在宛葛素墓东侧。1889年(清朝光绪十五年),来自麦加的尔卜当乐熙受差派来华,传播伊斯兰教萨兹勒教派的学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葬在清真先贤古墓前左侧。
除了传教士和朝圣者外,清真先贤古墓亦安葬了其他来自中国内外的穆斯林。例如,宛葛素墓前的广场上设有一座名为“回教三忠墓”的衣冠冢,纪念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这三位抵抗清军的明朝回族将领。古墓北侧亦建有一座贞孝节烈牌坊,名为“节烈流芳牌坊”[2],旨在纪念广州陆路提督、穆斯林蔡金章的如夫人孙氏。
保护和发展
清真先贤古墓闻名中外,被部分穆斯林视为伊斯兰教的“小圣地”,在1815年(清朝嘉庆二十年)、1845年(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934年、1955年和1964年分别进行了重修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穆斯林在1956年11月创立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先贤古墓自此交由协会属下的“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自来到古墓视察,他指古墓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应予保护。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红卫兵打着“破四旧、立四新”的旗号,扫荡先贤古墓等宗教场所,令古墓被铲去一半,“回教三忠墓”的墓碑亦被毁;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停止活动,至1981年恢复。
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先贤古墓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亦拨款为古墓进行全面整修。2010年,先贤古墓西侧修建了一座礼拜大殿,以接待来广东参与2010年亚洲运动会的穆斯林运动员;这座礼拜大殿可容纳3000人,成为广州最大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013年,先贤古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墓葬。2014年,巴基斯坦陆军参谋总长那迪姆·艾哈迈德访华,期间拜谒了清真先贤古墓。
视频
清真先贤古墓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藏于闹市中的千年古墓,据说在墓室中念经能产生神奇的回音 ,搜狐,2018-08-21
- ↑ 节烈流芳牌坊,广州伊斯兰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