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康縣古稱麗州,浙江省金華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區。市人民政府駐東城街道金城路15號。相傳,三國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孫權之母因病到此進香,祈求「永保安康」。吳國太病癒,孫權大喜,遂賜名為「永康」,並單立為縣。唐朝時曾擢升為州。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轄10鎮、4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2017年6月,永康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1]
概述
永康古稱麗州,相傳三國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孫權之母因病到此進香,祈求「永葆安康」。吳國太病癒,孫權大喜,遂賜名為「永康」,並單立為縣,唐時曾擢升為州。1992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永康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8°45′,東經119°53′,總面積1049平方千米,總人口57.34萬人(2010年),外來人口30餘萬,現轄11鎮、3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西津橋
西津橋是位於中國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座始建於清代的石橋墩木結構重檐廊橋,
南北走向,橫跨於永康江之上。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津橋 (於1997年8月29日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浙江省永康市古麗鎮南苑路與西津路交叉路口。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建,立有「西津橋重建碑誌」碑等8通。為石墩木廊橋,
南北走向,跨永康江。全長166米,通闊4米,12墩13孔,兩端設踏跺。橋面建屋58間,
重檐硬山頂。中5間為歇山頂亭閣。三架梁左右單步梁。橋南端又設「重修碑誌」等6通、亭閣1座。1988-1989年大修。
西津橋墩高於岸,下可通航。石墩上架木樑,鋪木板,上建橋屋58間,
中為亭閣,兩側重檐。單步梁,歇山頂,陰陽瓦,風雨莫及。兩邊施木壁窗欞,
供憑欄眺望。橋柱間設橋凳,供行人憩。西津橋獨特之處,還在於以強弓似的橋身直指上游。登橋縱觀,一望難盡。一反傳統的「河欲曲,橋務直」之說。這種「離經叛道」的新穎設計,確實為西津橋平添了許多風采。現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置道,永康屬金華道。十六年,廢除道制,永康縣直屬浙江省。二十一年,在金華設第六行政督察區。二十四年八月,在蘭溪設第四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改第四行政督查區為第八行政督察區,永康在其管轄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康縣,依舊屬於第八行政督察區,後改為金華專區。1958年10月,撤銷武義縣建制,將武義縣全境劃歸永康縣。1961年10月,又從永康縣復析置武義縣。1978年後,金華專區改為金華地區,永康依舊從其管轄。1985年6月,地區改市,永康縣由金華市代管。1992年10月8日,永康撤縣設市。[2]
美食
肉麥餅
永康肉麥餅是一種餡餅,這可是永康的「特產」哦,外地人稱之為「永康食果」。永康農家在豐收喜慶季節向有製作肉麥餅作為佐餐的傳統。相傳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就很喜歡吃肉麥餅,回到故里,總要吃上幾隻。至今永康旅外人士能做肉麥餅者,興致來時同樣要做點肉麥餅嘗鮮;旅外人士回故里,家鄉親人也喜歡烤幾個肉麥餅供親人品嘗。
小麥餅
永康「小麥餅」,又稱「單麥餅」、「麥餅筒」,它韌如皮,香氣撲鼻,是永康特有的風味食品,永康民間代代相傳,是民間極普遍之食品。最好吃是芝英小麥餅,園如盆,大如缽,薄如紙韌如皮,卷而不裂,用巾包藏,一周仍韌而軟,不會變質。逢年過節或喜慶筵席,民間拜年或省親訪友必備此禮物。拿來卷小麥餅的餡很多,雞蛋、豆腐、豆芽、粉絲、白筍、胡蘿蔔、白蘿蔔、牛、羊、豬肉等都可以。卷小麥餅的餡可以不放鹽,因為餅是鹹的。[3]
特產
方岩紅橘
紅橘盛產於方岩鎮。當地紅橘種植面積400公頃,年產量10000餘噸。方岩紅橘種植歷史悠久,南宋時期開始栽培。著名學者陳亮在永康地景賦中記載:「左栽李黃,右植橙綠」,說的就是方岩紅橘。永康一帶家裡辦結婚等喜事,都要擺放一些方岩紅橘,代表吉祥。永康民間還有在喜慶節日相互饋贈方岩紅橘的習俗。
永康豆腐皮
永康豆腐很有名氣,永康豆腐皮也非常好吃。它是選用上等黃豆,優質山泉水精製而成,不放任何添加劑和「吊白塊」。永康豆腐皮色澤金黃、皮薄、油潤光亮、很有韌性,嫩滑可口、清香味美,既可直接燒煮食用,又可製作響鈴、素鵝、素腸、素餅等,用作饋贈親友比較實惠。永康豆腐皮以花街鎮八字牆一帶為代表。
永祥拱瑞楊梅
品質好,肉質厚,成熟採摘期含糖量高達11%—14%。這裡種植的楊梅病蟲害少,無需施用農藥,可放心食用。永祥拱瑞楊梅品種有近10個,其中當家品種——荸薺種占70%以上。永祥拱瑞楊梅每年5月底成熟,7月初銷售結束。
方山柿
方山柿是永康的傳統名果,在古山鎮新樓管理處一帶種植。現有面積8000多畝,年產量500多噸。單果重125—150克,色澤橙紅或橙黃。方山柿汁液豐富,纖維少,風味獨特,其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含量明顯高於同類柿果。「方山」牌方山柿連續三年被評為省農博會金獎,同時曾獲浙江省名牌產品稱號
永祥竹筍
江南街道永祥一帶有竹林1.12萬畝,年產竹筍5000噸。竹筍不少地方的山區都有,而永祥竹筍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味道鮮美,無渣,筍嫩如蘿蔔。能產出這麼好的竹筍,源於當地的土質特別好,加上農民講究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不用農藥和化肥,無工業污染。[4]
旅遊景區
石鼓寮景區
石鼓寮景區是一個山清水秀、石怪峰奇、極具田園風光的景區,在群山環抱中有一湖綠水、靜影沉璧、微波不驚。看,那石鼓、石鐘、石筍、石桃向人們展示着五彩繽紛的神話世界。一進入石鼓寮景區,走在通往金鑼寺的台階上,我們就可見石獅、石象、石鼓、石鐘,宛若置身於石林世界。這些奇岩怪石聳崖而立,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入口處一邊是昂首的雄獅,一邊是憨態的大象,巍巍聳立,氣勢壯觀,俗稱獅象守門。再往裡走,在同兩邊山崖上,石鐘和石鼓相對而峙,「似聞鐘鼓天上來」。觀賞石鼓寮的石林,可以給人留下無窮的意味和無限的想象。那面碩大無比的石鼓印記着人間蒼桑、飽含風霜的經歷,石鼓寮的得名就來源於這面大石鼓。「石鼓摩挲驚舊夢」,聽,蓬蓬蓬,憾天動地的大鼓又擂響了,留下回聲悠揚久遠。
石鼓寮影視城是《天龍八部》劇組在全國僅有的兩個規模較大的拍攝基地影視城之一。永康市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用於影視城的土地徵用、場景建設等項目,按時完成了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共72個單體建築的影視城建設,為劇組順利拍攝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五峰景區
幽靜舒適,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歷來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南宋著名學者陳亮、朱熹、呂東萊曾在此講學授徒,切磋學術,遂成為著名的五峰書院。靠近龍湫飛瀑邊有一座明代建築學易齋,其規模不及五峰書院和麗澤祠,現已改為茶室,親朋好友在這裡小聚,或品茗觀瀑,或高談對弈,或誦讀吟詠,或閒侃神聊,要多愜意就有多愜意。
位於固厚峰下的重樓是五峰石室中最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建築。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浙江省政府為躲避飛機轟炸,搬遷到方岩,省財政廳就在此辦公達4年之久。抗戰時期周恩來與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閎載的二棵梧桐樹,現已挺拔參天。
靈岩福善寺
靈岩距方岩3公里,山麓是碧波蕩漾的靈山湖,山上的「天下第一洞府」南北相通,豁如廣廈,冬暖夏涼,實屬天然避暑勝地,名勝古蹟之多,馳名浙東。 靈岩洞中的福善禪寺始建於後唐長興四年,洞內建有『天王廟』、『大雄寶殿』、『觀音堂』『地藏殿』。右側 『觀音閣』塑有四面向千手觀音大佛,洞內原有『正學書院』是宋朝陳亮、朱熹,明朝唐伯虎、祝枝山等文人墨客講經說法,著書立說的地方,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對面還有『伏虎山』『羊角天飛瀑』『竹林寺』,風景獨特,景區十景致,景色各異,使人流連忘返,實是宗教活動、旅遊觀光好去處。
方岩
位於永康縣城東25公里處,以山岩奇特,風景秀麗而聞名遐邇,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山體平地拔起,四面如削,直聳雲天,峻險非凡,遠望如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高384米。自宋以來,遊人絡繹不絕,是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5]
歷史發展
先秦時期
新石器時期,永康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在永康發現的廟山遺址和太婆山遺址與浦江上山文化遺址同屬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春秋時期,永康為越國土地。而到了戰國時代,越國被楚國所滅,永康也因此成為楚地。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定江南,平百越,建立會稽郡烏傷縣,永康即屬烏傷縣。漢因秦制。王莽篡權後烏傷縣改名烏孝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烏傷縣之名。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以烏傷縣上浦鄉置永康縣。吳寶鼎元年(266年)以會稽郡西部設東陽郡,永康屬東陽郡。晉朝沿用孫吳的建制。南朝,梁紹泰二年(556年),東陽郡設縉[jìn]州,永康屬之。陳天嘉三年(562年)廢除縉州,不久又改東陽郡為金華郡。
隋唐兩宋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除金華郡,永康屬吳州。同年,永康縣被併入吳寧(金華),不久又復置永康縣。開皇十三年,設婺州,永康屬於婺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婺州為東陽郡。
唐朝,永康為望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擢升為麗州,屬越州總管府,縣治遷至縣城北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麗州為永康縣,屬婺州管轄。天授二年(691年),從永康縣析置武義縣。登封元年(696年),從永康縣析置縉雲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將東陽郡設為婺州。此後至五代十國、兩宋,永康均屬婺州。五代十國期間,永康縣為吳越國之土。宋代的永康縣為緊縣,北宋為兩浙路地,南宋則屬兩浙東路。
元明清
清代永康縣公署布局平面圖元代,永康為上縣,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的軍隊攻取了婺州,永康歸附其下。後婺州路改為寧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又將寧越府改為金華府,永康屬之。明朝,永康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清朝屬浙江省。[6]
文化習俗
方岩廟會
「方岩廟會」俗稱「胡公廟會」,是永康方岩地方以祭祀「胡公大帝」為中心的大型廟會民俗。廟會聲勢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稱浙中之最,其影響涉及浙江周邊地區。在廟會活動的推動下,孕育出一大批頗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表演藝術和體育競技活動,如十八蝴蝶、九獅圖、台閣等。
錫雕
錫器製品古色古香,光澤清亮,晶瑩奪目,多用於製作傳統嫁妝、儀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永康錫藝的起源,史籍雖無明確記載,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錫工匠世代相傳,從業者眾多,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帶,並以芝英三村、峴口村、練結村最負盛名。近年來,隨着塑料製品、鋁製品等替代物的出現,作為日用品的錫器市場需求已相當萎縮,僅那些具有一定工藝價值的錫器還有市場。這些錫器現在也大多為機器生產,傳統的打錫藝人已寥寥無幾。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千百年來藝人在實踐中積累和掌握並口口相傳的傳統技藝,確實有失傳的危險。2008年,「永康錫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醒(省)感戲
永康省感戲(又名「醒感戲」)是流行在永康及毗鄰地區的一種「勸人反醒,導人歸正」,直接為道教、佛教服務的戲曲劇種。演省感戲的班社叫省感班。他們的組織、劇目、表演、音樂等和婺劇各班社均有相似之處,但又顯得更古樸原始。省感班由二十四人組成,其中演員十三人(全部男的),包括: 包頭(旦堂)五人(作旦、花旦、正旦、武旦、老旦);花面(花面堂)四人(大花、小花、二花、四花);白面(白面堂)四人(小生、正生、老外、副末);後場(樂隊)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鑼);箱房三人(頭箱、盔箱、三箱);伙房三人(火頭、內雜、外雜)。省感班沒有固定的班主,一般都由藝人自己帶班。這種組織和婺劇班社基本一樣,與南戲的舊制也極為相似。省感班共有九本戲,因為它的演出與宗教活動密切配合,故又叫「省感九殤」。[7]
鼓詞
永康鼓詞主要曲藝品種之一,源於宋代南下的曲子詞。但永康鼓詞是一種用永康方言單口說唱、一人多角的傳統藝術。押韻切意,通俗易懂,演唱時,右腿放着一隻鼓盆,右手執一根鼓箸,左手執竹板,敲打出節奏分明的節拍。其傳統曲目有《大紅袍》《水紅菱》《孝賢坊》《雙金線》等10餘部,主要表現的是家長里短和兒女情長。
歷史名人
胡則
胡則(公元963—1039),初名廁,字子正,永康胡庫人,被百姓稱為胡公大帝。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進士。及第時宋太宗御筆削去廠,賜名為則。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史節,選曹計省,歷踐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壇一位中高級官吏。在他任宮期間,寬刑薄賦,清正廉明,頗有政績,尤其於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極諫,要求皇上免除衢、婺兩州百姓身丁錢,百姓感恩,遂於方岩山頂(少時念書之地)立廟以紀念他。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應百姓之請求,用「赫靈」兩字作為胡公的廟額。從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靈,成了「有求必應」的活菩薩,並於每年家歷八月十三日胡則生日那天,舉辦各種民俗風情活動,以祭拜胡公大帝。毛澤東同志曾親筆題書「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程梓
程梓,字養之,文樓村人。程正誼之父。 少聞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之學,欣然慕之。弱冠,徒步往姚江師事王守仁,與王畿互相印正。歸里即在壽山石洞倡明正學,與應典過從講學,人稱方峰先生。著作有《白翁吟稿》。
程文德
程文德(1497—1559)明浙江永康獨松人,字舜敷,號松溪。少時立志於學,初受業章懋,後赴餘姚師事王守仁(王陽明),得「良知良能」學說要旨。明嘉靖八年(1529)以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生平簡介可以概括為:為官清廉,位卑不忘民憂。致力教育,丁憂在家講學。不事權貴,辭官早還鄉。為官清廉,死後無錢葬。
胡也衲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俠男,永康縣中山鄉中山村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成績卓著。曾先後擔任杭州鹽務中學、武主明招中學、永康中學等校美術教師。他教學認真,不論是課堂教學或野外寫生,總是誨人不倦,耐心指導。他教畫,邊改邊講。他因重聽,講起話來聲音特別高,連課堂最後一排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他擅長國畫書法,功力深厚,題材廣泛,梅花、牡丹、松鶴、公雞,無一不精。解放後,他最愛畫大公雞,畫出了「一唱雄雞天下白」的詩意。他愛飲酒,嘗以所畫大公雞換酒吃,被人傳為美談。名師出高徒。當今著名畫家如葉淺予教授、申石伽畫家以及著名的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等都是胡也衲在鹽務中學任教時的得意門生。
應子和
應子和,永康(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進士。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長於詩,嘗有句云:"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有三紅秀才之稱。事見清光緒《永康縣誌》卷八個《文苑》。
胡長孺
胡長孺(1240—1314),字汲仲,號石塘,永康適游(今山下村)人。父居仁,南宋淳祐七年(1247)進士,知台州軍州事,文辭政事俱著名。長孺自幼受其父影響,勤奮好學,博學多才。其從兄之綱、之純以文學揚名,人稱為「三胡」。咸淳年間,母舅徐道隆為荊湖四川宣撫參議官,長孺隨其入蜀,銓試第一,授迪功郎,監重慶府酒務。繼因薦兼總領湖廣軍馬錢糧所僉廳。與當時學者高彭、李湜、梅應春等人號稱「南中八士」。宋亡後,回鄉隱居。著作有《瓦缶編》、《建昌集》、《寧海漫鈔》、《顏樂齋稿》等。
王崇
王崇,字仲德,號麓泉,現浙江永康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以禮闈第二名(亞元)賜第。在吏科給事中任內,能直言進諫,評論朝政得失,著有名聲。時有謝駙馬與少數民族交換馬匹互市場所,併吞沒金、帛、茶、鹽等交換物資,中飽私囊。王崇巡視青州發現此事,據實揭發,奏聞皇上,詔令發還。由是朝廷中貴戚顯宦,心存戒懼,設法將他外調廣東僉事。任山西副使備兵井陘時,他諳熟井陘地當三關衝要。接篆視事後,就督飭部屬,嚴格士卒訓練。及期親臨檢閱、講評,以鼓勵士氣。賞罰嚴明,恩威並濟,所以他的部隊兵精氣盛,紀律嚴明,雄領諸鎮,敵人聞風遁跡。
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經濟發展
城市建設目標定位:「融千年古城之典雅、濱江城市之秀美、五金名城之恢宏於一體的基礎設施完備、文化氣息濃郁、市場經濟繁榮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國內外知名的五金之都」。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44.83億元,年均增長16.2%,三次產業比重2.8:66.1:31.1;財政總收入31.4億元,年均增長2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8億元,年均增長12.3%。工業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57億元。加快「兩區」和鎮街工業功能區建設,2003年以來向企業供地1113宗、供地面積12.7平方公里,基本實現了骨幹企業向經濟開發區集聚、成長型企業向城西新區集聚、配套型企業向功能區集聚。實施「五十百」工程,規模企業增加182家達到504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增加30家達到87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3家。國字號品牌實現零的突破,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0隻,中國名牌產品5隻,國家免檢產品12隻,國家出口免驗產品1隻。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架構基本形成。農業龍頭企業增加32家達到51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從無到有達到2家,金華市級龍頭企業增加8家達到15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0家。農業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建成全省首家縣級市動物疫病防控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通過省級認證,獲得3大類31個檢測項目認證資格。建成森林消防遠程監控系統,山林實時監控面達到90%以上,被省政府評為森林防火先進單位。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始試點,2006年總保額達到3016萬元。成功舉辦首屆農展會。現代服務業增勢強勁。房地產、商貿、信息服務等行業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9.5億元,年均增長20.1%。五金城實現成交額260億元,年均增長20%;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永康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2010年被評為金融生態城市。
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5.2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5%。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67億元,可比價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5.61億元,可比價增長10.0%,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207.15億元,可比價增長10.5%,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8.45億元,可比價增長3.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0.99億元,可比價增長11.7%。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05億元,可比價增長8.4%;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5.85億元,可比價增長25.3%;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4.89億元,可比價增長17.8%;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31億元,可比價增長6.0%;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14.67億元,可比價下降5.6%;其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23億元,可比價增長11.0%。全市一、二、三次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是2.4:63.5:34.1。按戶籍人口計算,2011年全市人均GDP為61743元,按美元計算,人均GDP為9560美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