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梓白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梓白皮

中文學名:梓白皮

別 稱:梓皮梓木白皮梓樹皮梓根白皮土杜仲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紫葳科

屬:梓屬

種:梓

梓白皮,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皮的韌皮部。根皮於春、夏兩季挖采,洗去泥沙,將皮剝下,曬乾。[1]

形態特徵

梓(《本經》),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電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

樹皮灰褐色,縱裂;

幼枝常帶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

單葉對生或常3枚輪生,稀互生,具柄,闊卵形至近圓形,長14~24厘米,寬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狀3潑裂,裂片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上面暗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掌狀脈5出,常帶紫色,脈腋及葉片基部常具紫色斑點狀的腺體,柄長9~17厘米,帶暗紫色。

圓錐花序頂生;

花序軸及分枝披疏毛或無毛;

花萼2裂,裂片闊卵形,綠色或紫色;

花冠黃白色,具數行紫色斑點,2唇形,前唇2裂,後唇3裂,裂片邊緣成。

極不規則波狀皺曲;

雄蕊5,僅2枚完全發育;

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

蒴果長圓柱形,長20~30厘米。

熟時深褐色。

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5毫米,兩端簇生白色長軟毛。

花期5~6月。

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葉(梓葉)、果實(梓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

生於低山河谷,濕潤土堆。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梓根白皮呈塊片狀,大小不等。長約20~30厘米,寬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捲曲狀。外表栓皮棕褐色,皺縮,有小支根脫落的痕跡,但不具明顯的皮孔,栓皮易脫落;

內表面黃白色,平滑細緻,有細小的網狀紋理;斷面不平整,有纖維(即皮層及韌皮部纖維),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塊大、厚實、內色黃者為佳。

化學成份

根皮含異阿魏酸、谷甾醇、對-羥基苯甲酸。樹皮含對-香豆酸、阿魏酸。[2]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歸經

《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陽明胃經。"

梓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殺蟲。治時病發熱,黃疸,反胃,皮膚瘙癢,瘡疥

①《本經》:"主熱,去三蟲。"

②《別錄》:"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薄、散敷。"

③《日華子本草》:"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④《綱目》:"治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啘,煮汁飲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浴。

附方

①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②治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細切裏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補缺肘後方》)

③治腎臟炎浮腫:梓根白皮、梓實玉蜀黍須。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梓皮,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啘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梓白皮,中醫世家
  2. 梓白皮,寶芝林中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