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绍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康绍忠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62年11月22日 湖南桃源人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农业水土工程概论》 |
康绍忠,1985年和1990年在原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赴以色列、香港、泰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与访问。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目录
人物简介
康绍忠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组组长、陕西省农业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2]、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学术刊物编委。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土壤水动力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水土工程专论》、《非充分灌溉原理》、《农业水文学》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17人、硕士生16人。
个人经历
康绍忠 ,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11月22日生,湖南桃源人。1982年7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和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赴澳大利亚CSIRO水土研究所和维多利亚洲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水土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9月晋升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课题
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1项、"973"项目专题l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l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等重大项目。
主持完成的"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动力学及农业节水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农田水分微循环规律及其节水调控原理"研究成果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并被国家基金委选为优秀成果。
主持完成的"创建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面向旱区节水农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学成果获199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完成的"陕西省作物需水量及分区灌溉模式外研究"成果获1992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66SPAC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成果获1990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完成的"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著和合著科技专著9部,其中主著的《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水利部首届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首届中华农业科教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作为重点图书出版,《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专著获水利部优秀水利科技著作一等奖。
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Pedosphere》、《Field Crops Research》、《Irrigation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水利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0余篇论文曾分别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励。
他的研究一直把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主攻方向,以连续、系统、动态的观点和定量的方法为基础,使该领域的研究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促进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开拓了新的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次系统的探索了SPAC水分传输的力能关系,修正并完善了国际上采用较多的Van den Honert关于SPAC水流通量与水势差关系的假设。建立的作物根系吸水模式经许多专家应用明显优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Novak等模型,提出的作物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分摊系数计算模式明显优于Richie和Burnet及Childs等建立的模式。应用SPAC水分传输理论,首次提出了"664空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新方法,经实际应用节水36.4%,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际著名农业水管理学家、《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杂志主编B.E.Clothier教授评价认为是"有直接的应用目标,是十分有意义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了大田作物调节灌溉的机理,探索了调亏灌溉条件下根系活力、传导能力、光合产物分配的基本规律,得出了最佳的大田作物调亏灌溉模式。建立了更为符合实际的作物产量与不同阶段缺水量的定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最优分配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广为采用,促进了节水农业水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了陕西省不同水文年份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净灌溉需水量等位线图,提出了适合陕西省不同区域使用的主要农作物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模式和节水、优产、高效灌溉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已在陕西省全省水地节水增产潜力调查与分析、节水区划、灌溉用水管理、灌区水资源评价等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推广1800余万亩,能节水15%,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了SPAC中水分转化效率的计算模式、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这些模型已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土壤墒情预报中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作为学校农业水土工程部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实验室和学科的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我校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和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学科友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学科。他还积极普及和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先后多次为有关部(委)及陕、甘、晋、蒙等省(区)举办了10余期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学习班、培训班,为推动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节水农业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先后获原西北农业大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跨世纪人才工程计划。
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和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
1)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机理与模型
2)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与区域耗水对变化环境的响应
3) 依据生命信息的植物高效用水调控理论与技术
4) 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
5) 流域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系统模拟
6)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流域尺度水循环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
7)人类居住环境与人为社会因素在关系
学术兼职
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编委,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十一、十二届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科教顾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节水灌溉(北京、新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旱区农业水土工程"、"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水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灌溉排水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l Engineering》等12种国内学术刊物编委。曾任农业部第六届科技委委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小组组长,西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十五""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总体组专家,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主编。
获奖成果
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与重点、面上项目及其它部省攻关与基金和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先后获199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名)、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名)、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2名)[3]、200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名)、2005年度山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名)、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2名)、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个人奖,每年度全球仅评出1人获此奖项)。获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主要论著
主著和合著科技专著与文集12部,其中主著的《农业水土工程概论》、《西北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与节水调控模式》和合作主编的《中国节水农业》三本著作获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和《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水利部首届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首届中华农业科教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作为重点图书出版,《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专著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专著获水利部优秀水利科技著作一等奖,《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被认为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已被公开他引450余次。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SSSAJ》、《Plant and Soil》、《Field Crops Research》、《Irrigation Science》、《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SCI源刊及《水利学报》、《地理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科技导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1次、EI收录98次。论著被国内外他引6000余次。
人才培养
先后指导博士生58人,硕士生59人;已毕业博士43人、硕士46人。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2007和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共2人,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获2001年度、2003年度、2006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各1人;获2006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佳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在毕业的博硕士中有16人已被晋升为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14人被晋升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主持完成的成果获1999年度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名)。
先后系统的为研究生主讲过《水文学及水资源专论》、《农业水土工程专论》、《土壤水动力学》、《生态水文学》、《灌溉原理及其应用》、《农业水文学》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过《农田水利学》、《灌溉排水原理》、《土壤与水》等课程。
学术荣誉
中国水利学会"优秀中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1989)
"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0)
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与全国模范教师(1998)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
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1)
中国科协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3)
水利部模范教师(1999)
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1995)
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1997)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995)
农业部"神农计划"(1996)
陕西省"三五人才计划"首批第一层次人选(1996)
领导的课题组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研团队称号(1997)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奖励
在2004年国际农业工程大会(CIGR)上获"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奖"
2005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科技发展贡献奖。
视频
《初心·使命》系列片 浇灌绿色的希望—康绍忠
格尔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暨格尔木市康绍忠
参考来源
- ↑ 康绍忠 ,中国工程院
-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康绍忠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知网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导师介绍:康绍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