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汉族江右民系。明朝著名科学家。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
生平
宋家的族谱描绘了一个天资敏悟、到晚明仍然矢志问学的宋应星。童年时的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先师于族叔宋国祚,后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
明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岁的宋应星与兄长宋应昇一同参加江西省乡试,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考中录取109人,奉新县仅宋氏兄弟二人中举,时人称为“奉新二宋”。宋应星名列乡试榜第三,宋应昇名列第六。
后来他前后5次应试,1616年、1619年、1623年、1627年、1631年,皆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著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这五次赴京赶考,行程万里,也大大加深了宋应星对底层社会认识与见识广博。
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县学教师),开始编著《天工开物》,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写成,由友人涂伯聚发行。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崇祯九年(1636年)武官陈启新强行穿过等待上奏的群臣,在紫禁城东门挑起一阵喧哗,吸引皇帝注意并上奏《论天下三大病根》,痛斥大明面临军事威胁,却将军人排除政府事务之外。皇帝封陈启新为吏部给事中(正四品),引发朝野争议。声讨不乏宋应星学友姜曰广。宋应星认为陈启新言之有理,朝野上下包括并学友出于错误的理由敌视他。宋斥之为“此千秋遇合奇事”,乃“炊灯具草,继以诘朝”,愤而疾书而成《野议》。 [2]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教谕岗位上考绩优异,提拔为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辞官归乡。
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内因战乱破坏,官员大多出走,百废待举。几经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规模,又捐资建立书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军包围,宋应星弃官回乡。明朝覆灭,曾在南明任职。清兵南下,1646年大哥宋应昇服毒殉国,宋应星隐居不仕。1655年,宋应星草成了其兄的《宋应升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宋应星的去世日期,然而据《宋应星评传》作者潘吉星估计,宋应星约在1666年辞世[3]。1666年宋应星去世,享年80岁,葬于本村戴家园祖墓侧。《天工开物》曾经失佚,期间被丁文江重新发现,自此《天工开物》广泛流传,成为了记录中国传统科学与科技的巨着。宋应星被李约瑟尊为“中国的狄德罗”。他的其馀四部着作皆在1976年重印。
著述多佚,约1976年前,大陆发现了宋应星的《野议》、《谈天》、《论气》、《思怜》四部著作。
著作
宋应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开物》最出名。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他流传的著作有[4]:
以下是失传的著作:
家世
宋氏祖先为种田人,家族鼎盛在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5]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宋景累官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入为左都御史,官至正二品(最高级为正一品) 。[6]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
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
据薜凤教授考证,“宋氏家族的田产有二十户佃户,大约200人左右,因而是中等水平的土地拥有者。按照17世纪三十年代族谱修订者宋应星之长兄的说法,这个家庭后来遭遇了灾难。一场大火烧毁了家里的住宅,重修住宅让家庭陷入艰难的困境” 。[7]
兄弟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宋应星有两个儿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
写作
宋应星有不少着作经已失佚,传世的有《野议》、《天工开物》、《论天》、《论气》、《思怜诗》。当中《天工开物》声名至隆。《天工开物》不是单独而立,而是宋应星系列写作的一部分[8]。这首先显示在着作内及着作间的编排,《天工开物》的序:“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宋应星是沿着一个主旨(‘义’)来编排内容的,他不是按难易将技术分等编排,而是按一个非常传统的原则:“生存之需先于奢华尤物。”[9] 他遵循此一原则时“没有用传统的学术方式来简单地对不同知识领域做价值评判。这意味着,关于‘物’(things)与‘事’(affairs)的知识,宋应星是本着‘由本及末’的原则,来理解它们如何彼此相关并给世界带来秩序” [10]
每一部宋应星的着作都体现了思想的一个面向: 1. 《画音归正》确证他作为一个县学教师对书面文献知识的精通,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11] 2. 在政论《野议》中,宋应星将自己与一个文人官员的理想连在一起:他有为国家和社会献身的理想,但因政治躁动、社会混乱,自己因而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撕裂。 [12] 3. 诗集《思怜诗》中提出自己的审美理想,表明他从一个满腔热忱地追求仕途、立志为国家服务的人变为一个作出让步的学者,他虽然对自己的命运处境心存不满,却仍然充满激情地捍卫读书人的价值观。 [13] 4. 《论气》体现了他对佛教的看法,以及他与“气”理论的泰山北斗张载在思想上的多重关联。《论气》中的宋应星是自然事象精细的观察者、谨慎的分析者。 [14] 5. 他的《谈天》一文表明,他是一位一以贯之的理论家。他的目标在于去揭示当时现实政治中荒谬,他的政治态度充斥着道德评判,认为儒家对天的态度是非理性的(“儒者言事应以日食为天变之大者,……,事应又何如也?”)。 [15] 6. 而他的《天工开物》表明,他是一个具有天马行空般自由思想的人,在构成物质环境的“物”(things/being)与“事”(affairs)中去寻找秩序 。[16]
纪念命名
宋应星纪念馆在江西奉新县狮山大道。现今奉新县主干道命名为应星北大道、应星南大道。
参考文献
- ↑ 宋应星
- ↑ “此千秋遇合奇事”是宋应星撰写《野议》的动机;乍看“此千秋遇合奇事”指的是陈启新获封吏部给事中一事,屡试落第的宋应星批评这种取巧的取得官位的方法,然而薜凤教授指出,从《野议》精心用词可见,宋应星不是批评陈启新取巧、军人取得文官之类,而是朝野对这件事的态度:陈启新之言有其成理的地方,但朝野却出于错误的理由敌视他,“宋应星敏锐地意识到,无论是谁提出了同样的批评,哪怕这个人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不管这个人的行为如何正确、道德上如何无可挑剔,最后都会陷入同样的僵局”。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47-51)
- ↑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页90)
- ↑ 沈一民 等著,"大明的崛起",京华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pp.184-188. ISBN 978-7-80724-396-0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31)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31)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38)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3)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4)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4)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 ↑ 薜凤《工开万物》(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9)
研究书目
-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薛凤:《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