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奄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奄蔡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兰聊(中古汉语拟音:)或阿兰[1]。他们族源是塞克人—萨尔马特人。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太史公书·大宛列传》。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后来成为加泰罗尼亚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为阿速亲军,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称绿睛回回。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概述

奄蔡国,西域古国,游牧民族所建的政权。史事分别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同时期相继被译为奄蔡、阖苏、阿兰聊国、阿兰、阿伦等。“奄蔡”为该族语言词汇的汉字音译,究其原音,应拟为“Ashlar”。

史记记载

奄蔡国为一西域古国,其名称始见于《史记》,司马迁记载其国的概况是:”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

“行国”即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控弦”指能使用弓箭的丁壮,“大泽”指咸海。由这段记载可知,奄蔡人是个游牧民族,其风俗习惯大致与康居相同。据同一篇传文记载:“(康居) 与月氏大同俗”,“(大月氏) 与匈奴同俗”。康居、大月氏、匈奴都是西迁的东方游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与西方的游牧民族不同,而奄蔡的风俗习惯却与康居、大月氏、匈奴相同,可见奄蔡人早先也是东方的游牧民族。

因为张骞通西域,到康居国时,即已知道康居西北的邻国为奄蔡,故知奄蔡人的西迁,至迟在秦汉之交。奄蔡有“控弦十余万”,若以五口之家有一“控弦”计算,则知其国约有五十万人口,在西域可算是一个中等国力的国家[2]

汉书记载

至西汉后期,奄蔡被改译为“阖苏”。《汉书·陈汤传》记载匈奴郅支单于西迁的事迹说:“(郅支单于) 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遂西奔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妻康居王。康居甚尊敬郅支,欲倚其威以胁诸国。郅支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区攴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遗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匈奴郅支单于西迁康居,筑城于都赖水畔,此“都赖水”即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他遣使督责周围诸国的“岁遗”,即指每年向匈奴贡献的税赋。诸国中的大宛在康居国南,阖苏国在康居国西北。此传文中的注解说:“师古曰,胡广云: 康居北可一千里有国名奄蔡,一名阖苏,然则阖苏即奄蔡也。”

可知西汉后期,“奄(e)蔡”的汉字音译改成了“阖苏”,究其原音,应作“hasu r”或者“hesu r”。上古操突厥语的民族,其方言存在前元音带辅音h 和不带h 的差异,例如西汉阿尔泰山的民族“乌揭”,其前元音之前不带h,其突厥语原词“uger”;该民族又译为“呼揭”,其元音之前即带“h”,其突厥语原语为“huger”。“奄蔡”改译为“阖苏”,原因也在于此。

《汉书·西域传》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即将奄蔡国并不视为独立的国家,其国的情况只作为康居国的一部分,夹记在康居国的内容中。显然,汉朝认定奄蔡国为康居的附庸,所以《汉书》的编者班固才会采用这样的写法。东汉初期,“阖苏”的译名消失了,历史记载中又恢复了“奄蔡”的译名。

视频

奄蔡 相关视频

印欧语系Languag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中亚文明-游牧民族历史(哈萨克斯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