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體測量L2點的示意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天體測量學或測天學(Astrometry)是天文學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分支,主要以測量恆星的位置和其他會運動天體的距離和動態。他是傳統科學中的一個子科目,後來發展出以定性研究為主體的位置天文學。天體測量學的歷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喜帕恰斯[1](Hipparchus),他編輯了第一本的星表,列出了肉眼可見的恆星並發明了到今天仍沿用的視星等的尺標。現代的天體測量學建立在白塞耳的基本星表上,這是以布拉德雷在公元1750至1762年間的測量為基礎,提供了3,222顆恆星的平均位置。

除了提供天文學家基本的參考座標系作為她們在天文觀測報告之用外,天體測量學也是天體力學、恆星動力學和星系天文學等學門的基礎。在觀測天文學中,天文測量的技術協助鑑別出各種天體獨特的運動。他的設備也用於守時(keeping time),因為協調世界時(UTC)是在確切觀測地球自轉的基礎上,以閏秒的調整與原子時間取得協調與一致。天體測量學也與極端複雜的宇宙距離尺度有所關聯,因為他用於建立視差以估計銀河系內恆星的距離。

目錄

發展歷史

古時候人們為了辨別方向、確定時間,創造出日晷和圭表來。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測定星星的方位和運動,又設計製造了許多天體測量的儀器。通過對星空的觀察,將星空劃分成許多不同的星座,並編制了星表。通過對天體的測量和研究形成了早期的天文學。直到十六世紀中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體系學說,從只是單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發展成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

天體測量學的進展

  • 日晷曾有效的測量時間。
    • 中國最古老的河南登封觀星台[2]是大型的圭表,在沒有鐘錶和日曆的時代,以日影的長短來訂四時。
  • 星盤被發明用來測量天體的高度角。
  • 天體測量的應用導致球面幾何學的發展。
  • 第谷小心的測量行星運動,導致刻卜勒推論出地球繞着太陽公轉的哥白尼原理。
  • 六分儀戲劇化的被用於測量天體間的角度。
  • 布拉德雷以精確的中星儀測量出年周光行差,證明了地球繞日公轉。
  • 電子耦合放大器(CCD)的發展,並且在1980年代被天文學家所接受,改進了專業天文學家在觀測工作上的精確度。
  • 發展出低價位的電子耦合放大器與應用軟件,並且大規模的應用在望遠鏡上,使得業餘天文學家也能夠觀察和發現小行星。
  • 從1983至1993年,歐洲空間局依巴谷衛星(Hipparcos)進行的天體位置測量,編制了精確至20-30微角秒,超過百萬顆恆星的位置表。

天文測量

天文測量是量度恆星和行星運動的科學。在1990年代,天文測量被用於檢測軌道繞着個別地外太陽系的氣體巨星。經由觀察恆星擺動和計算造成這種擺動所需的的重力,然後可以推算造成這種影響的行星的質量

視頻

天體測量學 相關視頻

天文學家如何測量星體之間的距離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