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宫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地下水宫殿 |
---|
|
地下水宫殿(Yerebatan Sarayı(沉没的宫殿)/Yerebatan Sarnıcı(沉没的水箱))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旧称君士坦丁堡)苏丹哈美特区,圣索菲亚大教堂南边,古老的地下水宫殿是有336条石柱也是规模最大之一的地面蓄水池。
由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于公元527-565年统治时期所建,作为当时伊斯坦堡市民日常饮用水的来源之一。
历史
拜占庭帝国时期,地下水宫殿建于教堂拱廊(Stoa Basilica)的地下,因此被命名,而教堂拱廊是位于当时伊斯坦堡第一山上最大的广场之一。尚未变成蓄水池之前,地下宫殿的地面原是一座教堂,在3、4世纪早期罗马时代被当作是商业、法律、艺术的中心。公元476年因为一场大火而重建宫殿。
古代文献表示,宫殿包含花园且环绕著柱廊,并面对圣索菲亚大教堂。根据历史显示地下宫殿由君士坦丁大帝初建,在532尼卡暴动(Nika riots of 532)后由查士丁尼大帝重建和扩大。 史书记载7000个奴隶参与了蓄水池的建设。扩大蓄水池提供君士坦丁堡以及第一山其他建筑物的过滤系统,并且在1453年鄂图曼帝国征服后到近代持续供水给托卡比皇宫。[1]
规模
地下水宫殿是长140公尺、宽70公尺的地下蓄水池,总占地面积是9800平方公尺,可容纳100000吨的水,水被抽到地面后透过约20公里长的引水道送往各处。通往地下宫殿的石阶共有55层。屋顶是由高9公尺的石柱排成12行336根圆柱所支撑,每行28个石柱以4.8公尺间隔,屋顶是由石柱透过拱门来分散力量所支撑。主要石柱是由古老建筑架构收集而来再经由不同大理石所组成经雕刻后所制成。重要的石柱各有不同特色的雕刻。其中98根是富有科林斯( Corinthian )风格,其他的则是多立克柱式式( Doric )风格。地下宫殿的墙是利用厚度4.8公尺的防火砖墙,而地砖是使用涂有防水砂浆的材质。蓄水容量100000吨水的空间现在只有底部几英吋的水。
地下宫殿自成以来经过三番的修复。鄂图曼帝国统治期间整修两次,艾哈苏丹三世( Ahmet Sultan III ) 于1723年由开塞利省(Kayserili)建筑师穆罕默德阿咖(Mehmet Aga)进行整修。苏丹阿杜哈米二世(Sultan Abdulhamid II)统治时期(1876-1909年)期间完成19世纪第二次大型整修。共和党时期,1985-1987年间重新整修,50000吨的砂泥来填补走道以及平台,并且开放当地人以及国外游客参观。在1994年5月又重新清洗以及整修。[2]
梅杜莎
地下宫殿西北方有两座石柱底座是用刻有梅杜莎面貌的石柱来支撑。这两座底座来源不明,曾被认为是从古罗马时期建筑拆除后所移置于此。目前没有书面证据可以证明。一般学者认为梅杜莎头像被放置倒向只是大小适合以支持石柱。
根据希腊神话,梅杜莎是戈耳工(Gorgons)三姐妹之一,是希腊神话中可怕的女妖。梅杜莎可以把看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头的能力,因此Gorgons的图像被用来保护重要的建筑。另一个神话表示梅杜莎是拥有黑眼长发的漂亮女孩,并与宙斯的儿子波尔修斯(Perseus)恋爱。雅典娜也喜欢波西且忌妒梅杜莎,因此将她的头发变成蛇,之后凡是看到梅杜莎眼睛的人皆变成石头。波尔修斯觊觎梅杜莎的能力而砍了她的头,利用此能力对付他的敌人。根据另一个神话,梅杜莎看到自己在镜子中反射把自己变成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