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
會試是中國、朝鮮、越南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於正科每三年一次或恩科鄉試之次年春季,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舉行,又稱為「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報考資格須為舉人,包括已任官之舉人。赴試舉人都享有公家車船駁送待遇,稱為「公車」。又因古時入朝廷參與考試的士人會與計吏相偕(與財務官一同進京),故會試又雅稱為「計偕」。會試錄取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稱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稱為「會魁」。會試後貢士再由殿試複試,依成績分甲賜等第,成為進士[1]。
錄取人數
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稱「會元」。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考試流程
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為8人,以後有所增加,多時曾達20人),多由翰林充當。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一樣。參加會試的舉子應先行複試,道遠不及者,得於會試後另行複試。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2]。
會試場所
現存的會試場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廟,每個人的考試場所十分小,叫單間。在古代這種單間叫號,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考生才寫出一篇篇妙筆生花的文章。
視頻
會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科舉與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新浪博客,2013-4-3
- 移至 ↑ 光緒年間的會試考題 看完驚呆了!,搜狐,201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