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国三公,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guó sān gōng,意思是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政出多门
示 例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资治通鉴·东昏侯永元元年》:“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相作矣。”
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成语辨析
【近义词】:政出多门
解释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成语故事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
有一年,晋献公在战争中夺得美女骊姬,带回去立为夫人。不久,骊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奚齐。
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既年轻美貌,又善于献媚,晋献公对她宠爱无比,竞想废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
这本是骊姬的心愿,但她顾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态,劝献公不要再行废立。这样,献公更宠爱她了。骊姬还有一个顾忌。
那就是太子申生与他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夷吾关系亲密。于是,她暗中和献公的宠臣梁王、东关王等密谋,离间这三位公子,最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 [1]
视频
一国三公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