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属国家5A级风景区,距市中心三公里。始建于东晋,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1]

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山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2]

历史沿革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即公元323年~325年间。

宋代元丰七八年间(1084年~1085年),明僧佛印住持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

南朝、唐朝时,寺名均叫金山寺。

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

宋徽宗时(1101年~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

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

元代起,又称金山寺。

清康熙南巡时,给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

1948年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

“文革”时亦有所损坏,已修复。

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建筑格局

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凯,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

寺院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布局。 [2] 七峰顶、妙高台、楞伽台等连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倒立山巅。从山脚到山顶,只见有房屋,不见有山,金山由此获得了“寺里山”的称号。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标志-慈寿塔等景观。慈寿塔下的“周鼎、金山图、铜鼓、玉带”合为“四宝”,被称为金山寺镇山之宝。

主要建筑

慈寿塔

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庆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


芙蓉楼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龙标为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与《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的丹阳不符,故《芙蓉楼送辛渐》所述为镇江的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山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

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

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明正统年间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正面墙上刻有赵朴初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文革”中四大天王像被全部砸毁,后来修复。

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论。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

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

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

妙高台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镇江金山寺)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又云,“妙高台江水明如镜”。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继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中泠泉

金山寺西500米处有中泠泉,被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历代文人雅士对中泠泉颇为向往,所留名诗佳作甚多。

“中泠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盈杯不溢出。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

用中泠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

七峰亭

宋高宗绍兴年间,正在率兵抗金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听信奸臣秦桧的谗言,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回京城临安。

岳飞路过镇江,带着随员,舍舟登岸,上金山寺拜望金山方丈道悦。道悦方丈学识渊博,爱国心强,见多识广,对许多事情常有惊人的预见性,但此人脾气古怪,方丈室不住,却在金山七峰山下搭了间草屋,盘腿打坐,修身养性。

道悦听到岳飞来了,非常高兴,请岳飞到方丈室叙谈。道悦看岳飞神色不对,就问:“元帅这几天可曾遇到意外之事?”岳飞略一沉思,答道:“我昨日夜宿瓜州时,做一奇梦,醒后困惑不解,现在心中也还不安。”道悦请他说出来听听。岳飞便道:“昨晚梦见两只犬抱着而言,不知此梦何意,更不知此番回京凶吉祸福。”道悦听了心中一惊:两犬当中加个言字,是一个“狱”字!岳元帅此次返回临安,恐有缧绁之苦啊!道悦再三劝岳飞不要回去,但岳飞觉得天子之命,不可不从。道悦见状,只好赋诗两首,要岳飞谨慎,以防不测。这两首诗曰:“将军此去莫心焦,未审金牌气怎消?谨防海上风波起,滚滚洪流起浪涛。”“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翻在波涛。”

岳飞回到临安,果遭毒手,锒铛下狱。不久,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风波亭下,临刑前,岳飞想到道悦所赠诗作,仰天长叹:“诲不听道悦之言!”有人将此密告秦桧,秦桧大怒,立即派何立等人去查访道悦在何地方。

何立沿着岳飞回来路过的地方,一一查找,最后找到镇江,才打听到金山寺内有个道悦和尚。何立乘船登上金山寺时,道悦正在登台说法,口中念道:“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不是佛力大,几乎入人手。”说罢,便坐化圆寂了。

何立没有抓到人,倒被道悦吓了要死。回到临安,又将情况向秦桧说了一遍,秦桧听了也目瞪口呆。秦桧问何立道悦在何处,何立告知:“道悦住金山七峰岭下。这七峰岭定是金山风水宝地,这才使金山出了道悦这样能未卜先知的高僧。”秦桧听了。立即派人去金山将七峰削平,叫金山永世出不了高僧。

金山的七座山峰,虽被秦桧派人削平,但后来在原址上造了一座七峰阁,以阁代峰后来,七峰阁毁于大火,这才有了七峰亭,人们登临七峰亭,油然想起民族英雄岳飞和金山方丈道悦的情谊。

文物遗存

金山四宝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

苏东坡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

周鼎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

金山图是中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

铜鼓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历史文化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到了唐朝,有个名叫法海的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古刹,便更名为金山寺。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话。不仅如此,帝王迅游也经常会来到金山,使得金山拥有一批价值非凡的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成为江南名山。

西游记中唐僧的出家之地

在国内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但是据资料推断,《西游记》中唐僧的出家之地应为镇江的金山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多次游览镇江金山寺,并留下诗文。

史料记载吴承恩到过的唯一一个“金山寺”。《西游记》中金山寺在“江州”,而镇江就在长江边,金山在当时也是长江入海口的小岛,故唐僧的小木板可以飘到金山寺,故在第十一回中有"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的诗文。此外,在文中第八回的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里面提到了”焦山寺“,这也和镇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故可推断《西游记》中的”江州“便是现在的镇江,”金山寺“便是现在的“镇江金山寺”。

神话故事-水漫金山

塔西侧有个法海洞。传说法海确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盘踞,于是法海和白蟒斗法,取得胜利,占有了此洞。明朝人把这一神话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完整而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名播四海。

《水漫金山》又名《降香水斗》。见《雷峰塔》传奇及《义妖传》弹词。弋腔有《兴波》,昆腔、高腔均有《水斗》,湘剧、汉剧、川剧、徽剧、滇剧、豫剧、越剧、粤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剧均有此剧目。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热烈的追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神奇的传说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人们多同情许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过考察起来,金山与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寺开山祖师唐灵坦和水漫金山寺尚初到此时一片荒芜,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传说那洞里有一条白龙常吐毒气,人触之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唐释法海(裴头陀)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掸,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还有一个更早的与蛇有关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里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向他哀求说:“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们为他释梦,一条大蛇游进殿来,梁武帝见是梦里所见的蛇,就说:“你若是郗氏变的,就开囗说话吧。”那蛇就复述了昨晚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宝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全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水陆仪轨》,接着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大法会,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亦为后世水陆法会之滥觞。

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提起梁红玉这位巾帼英雄,人们便会想到她击鼓战金山的历史故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妙高台赏月-苏东坡《水调歌头》

相传妙高峰平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高僧佛印凿岩建造的,离地约有30米,上面有阁,它的有名是由于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陪友人来此赏月。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

元丰八年(1085)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歌咏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写作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佛印和苏东坡赌玉带

慈寿塔位于山顶,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为金山标志。

现塔为17世纪末重建。登塔顶而望,东见江天云水,西是万里长江,南边镇江山林,北为小镇瓜洲,令人心旷神怡。

慈寿塔旁的观音阁中,陈列着金山寺四件镇寺之宝—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铸造的周鼎、3世纪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时缴获的铜鼓、明文徵明手绘金山图和苏东坡的玉带。

观音阁旁便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师方丈室。佛印曾经是金山、焦山二寺住持,是苏东坡的好友,二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论公案,打机锋。

东南山腰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楼阁,傍山驳石,建筑奇巧,每登一级,均疑无去路却曲径通幽,苏东坡曾应佛印之托在此处写《楞伽经》。

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 官员是苏东坡。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僧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

苏东坡也随口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肢)用禅床作座。”苏东坡所说的“四大”是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索:地、水、火、风。

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

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

如此机锋,传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苏东坡曾写诗纪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文学作品

几度夕阳红,禅寺依旧在,金山寺之所以历久不衰,并非因为其奇特的建筑格局,而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一千多年来,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事,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金山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我们要认真品味它的内涵,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莫让真实的历史永远沉寂、随东去的大江消逝。以下列出部分与镇江金山寺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

《游金山寺》年代:宋作者: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金山寺》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

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

幽轩含气象,偏影落风尘。

日暮临归去,徘徊欲损神。

........................................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

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   

《生查子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

《金山梦中作》年代:宋作者:苏轼

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

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

《和子瞻金山》年代:宋作者:苏辙

长江欲尽阔无边,金山当中唯一石。

潮平风静日浮海,缥缈楼台转金碧。

瓜洲初见石头城,城下波涛与海平。

中流转柂疑无岸,泊舟未定僧先迎。

山中岑寂恐未足,复将江水绕山麓。

四无邻家群动息,钟声铿锽答山谷。

乌鸢力薄堕中路,惟有胡鹰石上宿。

谁知江海多行舟,游人上下夺岩幽。

老僧心定身不定,送往迎来何时竟。

朝游未厌夜未归,爱山如此如公稀。

不待游人尽归去,恐公未识山中趣。

........................................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年代:宋作者:苏辙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

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

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

《将至京口》年代:宋作者:陆游

卧听金山古寺钟,三巴昨梦已成空。

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服下水风。

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

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

《瓜州遇风》年代:宋作者:杨万里

金钲三声船欲发,天地苍茫忽开阖。

恶风吹倒多景楼,怒涛打碎金山塔。

涛头抛船入半空,船从空中落水中。

势如崩山垧日二十九,声如推随万石之虡千石锺。

岸人惊呼船欲没,舟人绝叫船复出。

平生所闻杨子江,无风已自波相撞。

莫教风动一波起,三日奔腾收不止。

君不见,逆酋投鞭欲断流,槁街自送月氏头。

........................................

《过扬子江二首》年代:宋作者:杨万里

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肴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

《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与公京口水云闲,问月何时照我还。

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

........................................

《金山妙高台》年代:宋作者:苏轼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年代:宋作者:苏轼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

《宿镇江丹阳馆》年代:宋作者:傅梦得

暂泊喜天晴,丹阳住晚程。

半窗留月色,隔岸送钟声。

江绕金山寺,云生铁瓮城。

片帆催早发,莫待暗潮平。

........................................

《题润州金山寺》年代:唐 作者: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

《题金山寺》年代:唐 作者: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

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

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

《金山晚眺》年代:宋 作者: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

《句》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高气象雄。

........................................

《程仲庸游京口留金山寺》年代:明作者:唐仲实

我正无心懒似云,那堪奔走污缁尘。

飞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

玉带暂抛烦转语,楞伽曾写悟前身。

异时好说金山寺,小小渔舟唤渡频。

........................................

《游金焦两山以雨而辍》年代:宋作者:楼钥

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

风雨劝我归,也省两头事。

........................................

《念昔游四首》年代:宋作者:胡仲弓

昔游金山寺,一苇破沧溟。

怒涛正拍天,风雨歘晦冥。

江豚急吹浪,水央轰雷霆。

满船失颜色,莫辨死与生。

此时娄师德,高卧看长鲸。

过午忽开霁,济岸犹登瀛。

清风泛我衣,阳光射檐楹。

舟人相慰劳,山僧笑出迎。

行行金鳌背,月鉴浮空明。

波平蒙天影,潮静闻经聋。

殿阁耀金碧,守护真龙形。

系缆少沉吟,红轮江西倾。

炬火烁江面,直使潜鳞惊。

因成一宿觉,问津维扬城。

重来知几时,未计岁月成。

........................................  

《忆润州葛使君》年代:宋作者:王令

六朝游观委蒿蓬,想像当时事已空。

半夜楼台横海日,万家萧鼓过江风。

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深气象雄。

欲放船随明月去,应留闲暇待诗翁。

........................................

《又用前韵寄林镇江》年代:明作者:邵宝

诗兴时来案牍边,故山风物自年年。

渌分一水桥南北,青拥群峰屋后前。

明月半窗空有梦,清风两腋竟何缘。

只应独上金山寺,吟倚沧江万里天。

........................................  

《瓜洲对雪欲再游金山寺家人以风波相止》年代:宋作者:梅尧臣

腊月海风急,雪吹岩下窗。

轻舟不畏浪,昨日过寒江。

渡口复夕兴,区中无与双。

忽牵儿女恋,空听远钟撞。

........................................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浮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年代:宋作者: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金山化成阁望焦山作》年代:宋作者:贺铸

朝登化成阁,写睇沧江东。

岿然痤鹤山,屏截横流中。

云烟生蔽亏,水石相磨砻。

飞构结岩腹,天龙严佛宫。

初无刳木智,不与尘界通。

旷莽天地间,胜事岂易穷。

将谋乘兴入,难此迎潮风。

可信浮桴约,仅有由也同。

我亦念行役,翻如征北鸿。

他日一渔艇,悠悠浮玉翁。

参考来源

  1. 镇江:金山寺 江心一朵芙蓉 ,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4-04]
  2. 在镇江金山寺 感受佛法无边 ,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