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运动会感想(李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运动会感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运动会感想》中国当代作家李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运动会感想

我的住所前方是学校,所以我经常听见课间跑操喊口号的声音: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那声音出自几百张口,合在一起汇成同样的字,气势如虹,像要响彻云霄。但是学校的体育馆横在我的窗口和操场之间,我看不见喊口号人的脸,只能听见响亮的口号,不过凭借我的经验那一定是形态各异的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且都穿着相同的校服,列成方阵在操场上整齐地跑着。

唯有到了五一前和十一前的一天不再一齐跑,则由几个人组成一伙去跑,一伙接一伙不断,连着跑一天,只有中午休息。如果说平时跑操整齐划一,此时人声嘈杂,跑道上的同学跑着,观众区里的同学击鼓呐喊,操场上满是七嘴八舌的声音。那是在开运动会。

对于学校,一年两度开运动会是惯例,只是一两天之分。当你发现操场上摆满了方伞,插满了彩旗,或者几个热气球随风飘荡,音响里传出解说词的彩排,第二天肯定要开运动会了。此时,太阳黄经达45°或达195°,要么步入夏天,要么走近深秋。

我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偶一抬眼,看见树叶微黄,方伞摆满了操场,我知道,又是一年秋季到。

第二天早晨七点闹铃刚响了,操场上的音响里就传出了声音,今年秋季的运动会开始了。我一想广播喇叭声音太大,反正也睡不着,干脆别睡了,起床洗漱,开启新的一天。就在我起床穿衣的一刹那,头脑里闪回到那年初中的运动会上。

十年前,我刚走进初中,那年学校操场装修,没能开成运动会,因此在我的初中生涯里参加过两次运动会。我由于个人原因,高中时期没有在校上课,那三年的运动会,老师一次也没叫我。到了大学,大一那年学校开过运动会,只是在新校区开的,学院选人参加,由于我没报项目,自然轮不到我的份。大二过后,疫情来了,学校是否开过运动会我也不清楚,即便开运动会也是住校同学参加。小学时是真真正正参加过几次运动会,我记得二年级开运动会前班主任还特意要求每人买白鞋和白帽子,那顶白帽子现在我还带着。四年级和五年级校舍重建,到了另一所学校借读也跟着开了两次运动会,只不过我们学校是以配角身份出现的。六年级搬回原校舍开过一次比较隆重的运动会,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一台卡片机。此后的十年里,我就带着这台相机走街串巷拍遍了我的家乡

总体上看,我参加过的运动会次数不多,遗憾就是一次也没报过项目,但每次我参加过的运动会都给我留下了几个难忘瞬间。

其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那两次运动会。运动会的前一天,班主任告诉我们第二天可以往学校带零食,尽管到了八年级,同学们依然童趣未尽,买了许多小食品,我则没买几样,原因之一是那时我对小食品不再感兴趣,之二是我更想在比赛时拿着我的卡片机多拍些照片。

初中生已经是大孩子了,在运动会前一天,同学们自己把方伞撑起,再从教室里搬下一排桌子和所有椅子,就万事俱备了。至于渲染气氛的工具第二天现摆来得及。走队列和比赛训练在半个月之前就开始了,体育课上除了常规身体训练就准备这些运动会事项,尽管活动量比平时大一些,同学们还是不亦乐乎。还有,学校特意为参加比赛的同学打印了运动员号码牌,班主任嘱咐同学要把两张纸缝在衣服上,不要用别针,以免受伤。当运动会前一天最后一节课下课时,同学们兴奋地欢呼,迎接次日到来。

运动会当天,平时爱迟到的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拍下学校运动会场景。我坐在观众席上,不时地和旁边的同学聊两句,也帮着检录的同学看包。我作为一个忠实的观众,观察着学校运动会上的每一个细节,从校长宣布开幕式,到各班同学的文艺表演,再到逐个项目比赛,我看着班级里化了妆以后的男生女生,拿着接力棒在跑道上飞驰的老师,既陌生又熟悉,仿佛这一天在历史中只是一个瞬间,好像这个瞬间载入了永恒的历史。

当发令枪冒出白烟的那一刻,六个跑道上的同学如箭一样窜出去,击鼓声,喝彩声,嬉笑声,口哨声灌满了整个操场。我比较沉静,注视着跑道上的同学,预判他们的名次。跑道上的同学们奋力地跑着,有的脖颈留下了汗水,浸湿了运动员号码牌;有的张着大口喘息着,腿依然努力蹬地;有的同学衣服被风掀起,露出白花花的肥肉;还有的同学在比赛时摔倒了,到医务室简单地擦了点红药水又接着参加下一场比赛;有的同学眩晕了,被同学往嘴里塞块糖不就就恢复了;还有的同学穿钉子底跑鞋喝红牛,准备应战。我在想,这是蓬勃的胴体,飞扬的青春,学生时代刻下的标记。尽管我和他们年龄差不多,我不擅长体育,也就没重在参与,不过我替他们高兴,在少年时拼搏,在赛场上摆出精彩的动作。我在一旁坐着,心想这种观察与思考也是我青春里的独家记忆。

就连秩序册至今我都保留着,每个班只有一个运动会秩序册,许多班级在开完运动会就把秩序册扔了,我主动向班主任要来,回家装订好,放在档案盒里。尽管上边没有我的名字。

运动会很短暂,两天过去后迎来了漫长的假期,这七天有的同学旅游,有的同学在家,从学校分别后回归家庭过起了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在穿袜子的时候脑海里蹦出来一个问题,我的那些同学现在都怎么样了?

年轻人的同学关系和老年人有很大不同,毕业后基本没聚会过,甚至没什么联系,或许真的像老师说的,毕业即为永别。

还记得我加入网络是在2012年,正好小学毕业,就在毕业前夕我注册了QQ,一直用到大学以前。于是我的QQ里有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部分同学,现在我的QQ只用于传输文件,在上线的时候偶尔会看一看好友动态,间隔为一年半载,每次看见这些同学的照片一打眼都感到很陌生,再仔细看依稀能辨出从前的样子,因为他们都长大了。可能我看自己不太能看出变化,看别人很明显。

我打开QQ的动态,基本都是我最近三五年认识的朋友的动态,刷了好久才看见小学初中和高中同学,里边有一半的同学不用原来的QQ了,是注册了新的账号还是改用微信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大家都已天各一方。

有一位小学同学的妈妈和我妈很熟,所以我知道他大专毕业后在外地一家工厂工作。有一位初中同学家距离我家不远,她毕业后没有升学,则选择了工作,时常能看见她与她妈妈逛街,很显然已经留在家乡,下一步就是结婚生子了。还有一位高中的同学,刚入学时可渺小了,像一个机灵鬼儿,如今经过健身长出了肌肉块,还纹了花臂,从女生的团宠变成了猛男,和从前的形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令我注意的是初中时我班的学霸,他原来与我在一个班级,拆班后又分在一个班级,他是以忠厚老实的形象在班级呈现的,甚至有些木讷,由于他英语欠缺,他平时最爱捧一本英语词典翻来翻去,时间长了书口变得黝黑发亮,好像盘过一样。他还有一个特点,不喜欢用草纸,一节数学课下来手心手背写得笔迹密密麻麻,老师批评他埋汰他也不介意,用力地将写在手上的笔迹搓掉,笑着对老师说,这不就干净了吗。一时间老师无语凝噎。他的刻苦是班级里出了名的,不仅在学习方面,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初中毕业的体育加试有跑跳投三项,起初他跑步的速度也不快,最后是他硬练出来的,当时我看着他跑步中捂着胸口痛苦的表情担心他猝死,最后他一直活着,并且体育得了满分。

当我这次翻看他的动态时发现他如今已经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恋爱也持续了五年,真不可想象曾经一个不爱用草纸的小孩如今学业爱情双丰收。这又是情理之中的,是他的努力和刻苦让他获得了今天的收获。

我的微信里还有几位同学,也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定数,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已经考学成功,相比而言,他们的人生快速而平坦,安逸而简单。

每当看见别人的优秀,我都会去比一比,也许是我多年来养成争强好胜的习惯。我已经24周岁了,到底这些年混得怎么样?我可能从小就是一个不安的人,所以我的青春路枝桠纵横。我多次自我反思,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还是成功者?如果说是失败者,我14岁研究地方史,17岁加入市作协,23岁加入省作协,也徒有作家虚名。我10年间拍过20万张照片,搜集1000册资料,共写出文章50万字,在家乡业界的线上线下大小有点知名度,而且为家乡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可说我是成功者很不恰当,无疑我在同龄人中是失败的,我不太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很勉强念下来,未来升学还是一道道关,如果没有文凭何谈好工作?并且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中意且适合的伴侣。成家立业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三十而立对我来说更是梦。

还记得2015年春节晚会邓紫棋表演完接受采访,主持人问她,你在24岁本命年就能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是什么心情。她是什么心情我自然不得而知,但我在电视机前是什么心情我最清楚,别说24岁上春晚,有多少人一辈子连村晚都上不去。我知道我再努力也达不到有的人的起点。

余华说,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中,然而这种巨大的差距令人们习以为常,人们最在意的就是与周围人的差距,因为它存在于不难企及和不太容易之中。慢慢长大,我对命运这个词有着不断深刻的体会,命运之所以玄妙,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就像地上的迷宫让你晕头转向,站在上帝视角不过是小菜一碟。渐渐明白,命的压迫与运的偶然基本归结于自身与环境,可能有的人从一出生命运就一锤定音,有的人如凤凰涅槃脱离死亡之境获得新生,这受人生的轨迹的影响。人生轨迹不是列车轨道,而是船的航道,尽管很难,但不会一成不变,纵使我们无法调转船头,但可以努力地向着光亮一点点偏航。

我不太相信命中注定这个词语,更有甚者说上天给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小本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扭转命运的确很难,因为出身、阶层、地域、环境、教育、眼界、思路、习惯等都会成为跳跳框架将人约束在其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不是玄学,而是科学。一个人除了基因与天赋外早年受的影响非常巨大,你的屁股决定了你的脑袋,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眼界。

不谈出身这样无法改变的问题,只谈环境充满奥秘的玄机,曾经我想过,凭借我的思想能力,如果生活在文化繁荣的城市何至于小时候经历那么多痛苦和磨难,也许我早就饱读诗书游历南北,进入了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如果我在一个书香浓郁精益求精的学习环境里,或许我会成为科研领域的人才,青年人中的学者,何愁碎银几两,成家立业?

可是一个理智的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分清楚理想和现实,人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只能让自己朝着有利的方向走。一般来说,起点低的人生绝大多数很普通,如果要飞跃,需要的不仅是孜孜不倦的努力,还有一如既往的悟性。不论何时,要坚信,外界的帮助只起辅助作用,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譬如当下我的这个年龄普遍经历的事就是升学,这是一个由量变即将形成质变的年龄,尽管升学的人越来越多,依然分三六九等。在国内呈现出以下的趋势:最优秀的出国留学,出不去的在国内顶尖学校保研和硕博连读,其次是学霸一次考入理想的学校,然后是一些天资和家庭条件平平的学生费劲巴力接二连三地备考,最后是着眼现实向命运妥协的同学放弃了考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人走了不同的道路实属正常,这便有人说环境的重要性,也给许多良苦用心的家长找到了挖门道洞去重点学校的理由,殊不知重点学校出来的学生依然层次分明,或者说同为血肉之躯的人,本来很难殊途同归。

从人的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稳定,我认为有“三拼”。首先是拼环境,环境塑造人的能力非常强大,小河永远会流入大海,才不至于干涸,人才只有集聚才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第二是拼家境,相似大环境为什么部分人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别人的扶持。而父母是最主要的因素,有地位、有学识、有财富、有人脉的父母会让一个平庸的孩子走上层行列。最重要的是拼自己,没有人会照顾自己一生,就如没有两个独立的个体会出现在所有时空里。路是自己走的,脚上的泡也是自己磨的,人的一生靠自己。

这让我想起学校运动会的比赛,平日里身穿校服每个人差异不大,当步入赛场穿上自己的衣服和跑鞋就看得出装扮的差异。正如前者的三拼,在塑胶跑道和沥青路面上肯定感觉不同,穿着跑鞋和普通运动鞋肯定效果不同,吃早饭和没吃早饭肯定成绩不同。我读小学时学校是沥青路面,那所学校的同学都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没人能买得起好的跑鞋,能做到的只是当天吃早饭,不妨也有创佳绩的同学。

我在室内握这手机一会坐着,一会站立,不断地像脑海输入话语,只听窗外同学呐喊着、堂鼓敲击着、喇叭广播着、树叶振动着。不知过了多久,声音停了,原来运动会赛程过半。[1]

作者简介

李想,辽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