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芒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芒筒是一种竹制单簧气鸣乐器,亦称地筒、莽筒或芦笙筒,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为少数民族所演奏,不过部分当代国乐作品也会使用芒筒。

芒筒可依其共鸣筒之大小,将音高区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等几种。丹寨县为其主要出产地,不过一般较多苗人聚集的乡间,亦会有制作芒筒的师傅以此维生。通常一支芒筒售价约3到5人民币。

分类

黔东南丹寨县苗族芒筒发音为:大芒筒A、中芒筒a、小芒筒a1、最小芒筒a2。中、小型芒筒,奏者左手提筒,右手执簧管吹奏,可自如跳跃、摆动。大芒筒,需将筒斜置地上,左手扶筒身,右手执簧管吹奏。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组成,分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组[1]。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以圆润雄厚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1958年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余富文将单管芒筒发展到六、九、十二和十八管。将多管组为一体,用一管吹奏,共鸣筒铜制、横式,以活塞控制气箱。系带挂于右肩,站、走、跳均可演奏。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张式业、李耀新在成都乐器厂协助下,研制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D—g2,包括十二半音,保持传统芒筒音色。可奏单旋律和复调性乐曲。

组成

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2]。簧管多采用一根细管制作,中间竹节通透,上端管口作为吹口,下端留节封闭,在底端开一长方形孔,镶嵌一枚铜制簧片而成,无 按音孔,可发出一个单音。也可用芦笙管作为簧管。共鸣筒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上端管口削 成45°斜坡形,中间竹节打通,筒底有开管和闭管两种形制:常见者底端留节封闭,为闭管形制,另一种开管形制是在底端竹节以上,管身一侧挖削一个半形或三角形通孔。将簧管置入共鸣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气流振动簧片发音,并通过共鸣筒扩大音量,从而发出雄浑、深厚的音响。开管形共鸣筒的发音更为响亮。偶尔,也将两支簧管(乐曲调式的主、属音)置于共鸣筒中,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视频

芒筒 相关视频

贵州大学芦笙乐团芦笙芒筒小合奏《丰收的喜悦》
贵州省民族乐团木叶、芒筒、芦笙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乐器之芒筒,乐器学习网,2013-04-27
  2. 芒筒的简介、名曲和历史发展,汉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