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輻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輻射物理學上指的是能量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在真空介質中傳送。包含:

輻射之能量會從輻射源往外向所有方向直線放射。一般依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所攜帶的能量大於10電子伏特(eV),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打斷化學鍵,非電離輻射則否。主要電離輻射來源為放射性物質,放射出α、β或γ射線,分別帶有氦核、電子正電子光子。其他電離輻射來源有醫學影像造影使用的X射線、渺子、介子、正電子、中子,以及宇宙射線地球大氣作用所產生的其他粒子。

發現

威廉·倫琴發現及命名了X射線。1895年他完成了初步的實驗報告「一種新的射線」及把這項成果發布在維爾茨堡的Physical-Medical Society雜誌上。1901年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亨利·貝克勒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及其妻子瑪麗·居里對亨利·貝克勒教授所發現的放射性現象共同研究及發現了放射性元素,三人於1903年因對放射性的研究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α粒子β粒子是由歐內斯特·盧瑟福通過簡單的實驗區分。

電離輻射

擁有足夠高能量的輻射可以把原子電離。一般而言,電離是指電子被電離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於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個細胞大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電離輻射引致癌症的幾率取決於輻射劑量率及接受輻射生物之感應性[2]。α、β、γ輻射及中子輻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夠高能量電離原子。

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之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對生物活組織的影響近年才開始被研究。不同的非電離輻射可產生不同之生物學作用。

視頻

輻射 相關視頻

輻射真的危險嗎
輻射無處不在,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輻射有哪些?

參考文獻